邢云,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庄河市,197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2000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吉林省辽源市公安局向阳分局向阳警务室泊林小镇“邢云警务站”负责人。
2023年吉林省公安机关开展“警地融合”“警民融合”工作,同年5月,已从事20年文书工作的辽源市公安局办公室民警邢云积极响应省公安厅党委号召,扎根基层社区,探索建立“邢云‘五瓣梅’工作法”和“邢云入户走访五步战法”,得到了省公安厅的高度认可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泊林小镇治安状况明显改善,警务站渐渐成了辖区群众心里的110,“大事小情找小邢”, 警务站成了辖区群众生活安全的“靠山”,她与群众打成一片,小区居民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小镇管家”。
一张小字条 架起警民“连心桥”
2024年初春的一个傍晚,年过七旬独自生活的王老汉突觉胸口一阵憋闷。“难道是自己的老胃病又犯了,家里好像没有备药了。”“孩子都在外地,这点事也犯不上打个120啊!”老人心里一阵盘算后,拿起了电话。
“邢云警官么,我是你王大爷,不好意思,求你帮个忙,我的老胃病又犯了,我告诉你药名,你帮我买一下啊!”正在接孩子放学的邢云,接到求助后,立即买好药,赶到老人家中。看到老人头冒虚汗、脸色发紫、呼吸急促,邢云紧张起来:“大爷,我看你这不像是胃病这么简单,咱们还是去医院查一下吧。”
随即,邢云驾车将老人送到医院。“幸亏发现及时啊,他这可不是老胃病发作啊,这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再晚一些,可有生命危险了!”听完医生的诊断分析,邢云和老人同时感到一阵后怕。
“邢云警官给的‘护身符’,是真管用啊!”此后,王老汉几乎是逢人便提这晚的情形。
邢云警官给的“护身符”,其实是张小小的字条,上面写着“我是泊林小镇警务站民警邢云,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有事可以随时找我。”
2023年,刚下沉社区工作的邢云在小区走访时, 发现一位坐着轮椅独行的老人,邢云上前询问,了解到老人已经90多岁了,为了让老人在有困难时能够及时联系到自己,她便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便签纸,写上了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交给了老人。
此后,邢云给辖区内每个高龄老人都留下了这样的小字条。有的老人将小字条放在兜里随身携带,有的独居老人把小字条贴在了自家最醒目的位置,他们把邢云当成了最信任的依靠。
“16号楼张大娘,今年86岁,在手机里存的一键拨号,4号键就是我。”邢云说:“小区老人多,他们的子女工作忙,平时不在身边,遇上着急事找我,我就在警务站,来得更快。”
调解无捷径 关键在用心
“留这么窄的路,来回通行多费事啊!”“这是消防通道!真有事了,消防车能进来吗?”
七月的午后,天气燥热,空气中没有一丝凉风。小区西侧的建筑工地旁,两伙人对峙在路边,激烈地争执着。小区居民与某项目扩建的施工方,因为建筑作业导致小区消防通道变窄的问题,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
“快去叫邢云姐!”人群中,一名年轻女子小声地对旁边的小伙子嘀咕。
“大伙儿先散一散,这么热的天,可别晒坏了。”“消防通道就是生命通道,请大家放心,今天这事我一定会解决好!”“也请大家离建筑工地远一些,别耽误人家正常施工。”邢云赶到现场后说的一番话,仿佛一阵清凉的风,冲破了躁动的气氛。
“有邢云警官在,我们就放心了。”人群渐渐散去后,邢云详细了解情况,并迅速联系街道、物业、消防救援等部门,共同商定了新的建设标准和施工方案,既保障了居民出行,又不影响工程进度,施工方、物业、街道、居民代表四方都很满意。邢云的主动担当,成了施工方和居民之间的纽带,把双方的矛盾调和化解在升级之前,从源头阻止事态发展升级,企业和群众纷纷表示感谢。
邢云经常和群众打成一片,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她总是站在公立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得到争执双方的一致认可。
调处纠纷是社区民警日常做的最多、最难的事情。一年多来,邢云把调处好每一件纠纷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社区百姓的大事,倾注满腔热情,当场已经结束的纠纷,邢云也会视情况适时跟进彻底化解。
“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工作方法都变了,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个‘假警察’,很多都不懂。”刚下沉到社区,从机关民警到社区民警,转变的不仅是工作角色,还有工作心态。邢云说,从警20余年,忽然却成了基层业务“小白”,这让她感到无所适从。
出身警察家庭的邢云,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儿,她暗下决心:“战友们能做好的事,我一样可以做好。”她以身边的基层民警辅警为师,虚心请教、边学边做。在熟悉社区警务工作的同时,邢云深刻领会到,社区民警一定得先做到对小区情况明、底数清。
下沉基层的头一个月,邢云就走遍了小区的边边角角,小区有多少栋楼、多少超市、近年来治安情况等,邢云熟知于心。居民人员构成相对复杂,邢云就坚持经常性入户走访,白天见不到人,就早饭前或晚饭后去;平时见不到人,就双休日或节假日去,直至见到人、问明情况为止。
随着走访的深入,辖区居民对邢云也越来越熟悉。“我一出现,还没等说话,大家就主动跟我打招呼、聊天,‘还没下班呀’‘哪天来我家坐坐呀’,大伙那么热情,让我也更加喜欢自己的新角色。”
“下社区”是方法,“融社区”才是目的。警务站建在泊林小镇以后,邢云的身份不仅是社区民警,还是社区“两委”委员,她联合街道社区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分析辖区治安形势,共同研究解决突出问题。2023年12月,泊林小镇警务站被吉林省公安厅命名为“邢云警务站”。
群众的事再小 也要努力做好
“太损了,这事必须让大家引起警惕!”“对呀!咱们到警务站,跟邢云说道说道。”2023年秋季的一天,两名中年妇女怨气重重地来到警务室。
原来是在不久前,有人驾车在辖区内售卖大米,存在缺斤少两的情况,二人买的大米分别缺少33斤、27斤,共计损失162元。
根据居民提供的线索,邢云一边调取周边监控确定人员及车辆轨迹;另一边在涉事地周边进行走访,看是否存在类似情况。
经调查,当事人公主岭籍男子姜某,此前也曾开车来辖区卖过大米,当时也出现过分量不足的情况,但因损失较小,居民并未求助公安机关。邢云当即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系,由当地民警找到姜某,并第一时间将居民损失追回。
“其实我们损失不多,也不想因为这点事就麻烦警察,就想着来小区里的警务站说一下事情经过,别让周围邻居们也受骗,但没想到小邢警官竟然这么快就帮我们追回损失,我们要为她点赞。”事后,二位居民激动地说道,并送来锦旗表达敬意。
“广场上的健身器材设置不安全、噪音问题、环境问题、养宠物问题……”不管大事小情,居民们总会想到邢云这里讨个说法、要个解法。
“社区工作看似都是小事,实则件件关系群众。”邢云积极回应群众意见建议,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每一件急事、难事,让群众觉得自己的事受重视、有人管。
“群众的事再小,我也要努力做好。”就是这样一件件的小事,让邢云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让她既走进了百姓的门,又走进了百姓的心。现在社区谁家住哪儿、家中几口人、经济状况如何、流动人口有多少等等,她都了如指掌,社区居民无论男女老幼,包括出租车司机几乎都认识她,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身心投入 创立群众工作法
在推进“两个融合”工作中,邢云有担当,有智慧,锐意创新,善做善成。
建立“入户走访一条龙”模式。在入户走访工作中,邢云善于向纵深发力,敢于动真碰硬,实现问题导向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为确保警务工作更加精准有效,适应新时代社区警务工作发展,探索建立了“入户走访一条龙战法”,即由“提前准备、挂图标注、微信通知、电话预约、入户登记”五项内容组成,环环相扣、节节关联,组成了“入户走访一条龙”的模式,为顺利而规范地开展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心打造“三件套”工具箱。第一件是用于优化服务居民的“小纸条”,由邢云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的电话号码,放在居民贴身的衣袋里,贴在居民家中举目可见的地方,被老人们称之为“护身符”的小纸条,已经成为社区群众随时联系、随机召唤邢云的指令码。第二件是用于细化服务于社情民意的“台账簿”,分门别类共建台账18种。第三件是用于强化服务居民的“档案盒”,实有人口按楼栋分盒建档,辖区商户按功能性质分盒建档等等。经常翻阅修订,实行动态管理。
创新推出“五瓣梅”工作法。邢云将在工作中的经历和感受总结提炼成一张思维导图。这张图围绕警民心连心这个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了五个字十项内容。一是学:学思想、学业务;二是访:访商户、访居民;三是建:建台账、建队伍;四是唠:唠家常、唠平安;五是解:解困难、解纠纷。因为画出来很像一朵梅花,邢云为它起了个“五瓣梅”的名字。
在她创立的群众工作法指导下,截至目前,泊林小镇警情同比下降14.75%,纠纷下降44.82%,治安案件下降60%,刑事案件零发案。
“人民公安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年多的工作实践,让邢云深刻的领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公安工作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磅礴动力和重要优势。
离群众近了,公安工作才更有人间烟火气了,平凡的工作也能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