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仿冒鞋从鞋底纹路到商标刺绣都做得极像,不细看难辨真假。”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分局办案民警小刘拿起查获的仿冒鞋,指着鞋舌内侧的细微瑕疵说,“但正品的二维码溯源系统仿冒不了,这是我们锁定他们的关键。”经过数日摸排蹲守,警方在西宁小商品批发市场仓库内起获3000余双仿冒知名品牌运动鞋。
近年来,青海公安立足主责主业,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通过高压震慑、数据赋能、全民共治三重路径,全力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创新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
剑锋所指斩断犯罪链条
去年以来,青海公安深入推进“昆仑”系列专项行动、专项工作,认真开展“农资打假”“净风”“校园守护”等12项专项整治工作,精心构建起全链条打击体系。截至目前,青海省公安机关共侦办环食药知领域刑事案件207起,其中知识产权领域案件54起,涉案金额累计超过4000万元。
在众多成功破获的案件中,2024年6月侦破的“6·28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系列案”具有典型性。青海省公安厅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民警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分析能力,从百万条交易记录中精准梳理出1371条异常数据,成功打掉制售假冒光传输设备的犯罪团伙,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高达3600万元。
此外,青海公安还积极加强跨区域协作。2024年破获的“1·15非法经营烟草案”,涉及22个省份,涉案金额逾2000万元。通过物流倒查等手段,他们成功捣毁跨省假烟销售网络,将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
构建智慧警务新生态
面对知识产权犯罪日益网络化、隐蔽化的严峻趋势,青海公安积极构建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他们联合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精心构建起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的数据库,为精准打击犯罪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今年6月,通过对“12315”平台投诉数据的深入分析,青海公安发现西宁市城北区某轴承店存在诸多疑点。办案民警迅速行动,仅用48小时就成功侦破案件,捣毁假冒品牌轴承窝点。这种“数据研判—精准打击—溯源治理”的闭环模式,使案件侦破周期大幅缩短40%,极大提高了打击犯罪的效率。
不仅如此,青海省公安厅还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司法局共建相关平台,实现18类数据实时共享。该平台运行以来,已预警处置异常行为23起,协助破获关联案件5起,为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筑牢知识产权保护防线
青海公安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化普法活动,全力构建群防群治的良好格局。在线上,他们联合共青团西宁市城北区委推出“法治护航 青春无诈”抖音直播,邀请专家解读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曝光制假售假典型案例,单场直播观看量超5万人次。同时,他们开设“知识产权保护微课堂”,发布原创普法短视频30余条,阅读量突破10万次。此外,他们还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5起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涵盖多个领域,以案释法,引导公众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线下,他们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节点,组织民警深入社区、企业、校园,开展宣传活动20余次,发放资料2万余份,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等生动形式,向群众普及知识产权侵权的常见形式和识别技巧,有效增强了群众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
从精准打击到全民共治,青海公安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行动,在青藏高原上持续书写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篇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公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