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维系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屏障。毕拉河林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麓、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内。这里林莽积翠、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68.35%,生长着533种野生植物,繁衍着322种野生动物,堪称生物多样、种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种基因库。
作为生态安全守护者,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毕拉河分局民警常年驻扎在林区。近年来,他们从打击、巡护、宣传三方面发力,持续做实生态警务,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民警辅警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神鹿园景区内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宣传活动。吕连颢 摄
智能监管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在旋翼划破晨雾的嗡鸣声中,毕拉河分局民警爱文帝紧盯着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画面。屏幕上,青灰色的林海如波浪般起伏,红外热成像模式下,任何异常热源都无处遁形。“3号区域有热源移动!”他迅速调整无人机航线,操控设备俯冲而下……
近年来,毕拉河分局持续开展“清风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打击非法猎捕、盗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积极运用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监测等科技手段,构建立体化监测网络。
据介绍,毕拉河分局利用无人机巡护覆盖10万公顷重点林区,配合50余台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发现并制止非法入山行为120余次,共侦破涉林刑事案件85起,查处行政案件900余起,收缴涉案野生动物30余只(头)。
多维传播强化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在大兴安岭的广袤林海间,毕拉河分局以“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宣传网络,为生态保护筑起坚实防线。
在源头防控的“关键点”上,毕拉河分局聚焦重点林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核心区域,采取“固定+流动”宣传模式。走进林区,随处可见醒目的警示牌和宣传标语。同时,民警与护林员组成宣传小队,深入林区开展“敲门行动”。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将《森林防火手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单》等3000余份宣传资料送到1.8万林区居民手中,让“进山不带火、护林我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准则。
在群防群治的“延伸线”上,毕拉河分局积极联动辖区23个村屯,通过开展“法律课堂”“案例巡讲”等活动,将生态保护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此外,分局还建立了“24小时线索受理—查实重奖”举报机制,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2024年,分局共接收群众举报26条,其中9条成功转化为案件线索,据此成功打掉3个盗伐、盗猎团伙,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
在校园教育的“覆盖面”上,毕拉河分局与地方中小学校紧密合作,推出“森林保护小课堂”“小小护林员”等特色主题活动。课堂上,民警化身“生态老师”,通过沉浸式教学,为孩子们打开了解生态保护知识的窗口。截至目前,已开展校园宣讲10场次,覆盖500余名学生。同时,分局还组织绘画比赛、森林保护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我们通过源头防控、群防群治、校园教育这三项措施,形成‘预防—打击—教育’的完整闭环,实现了宣传覆盖率、群众参与度、案件转化率‘三提升’。”毕拉河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宣传网络,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更大力量。
跨区域联防联控提升治理效能
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大兴安岭林区生物多样性,毕拉河分局联合辖区林业有限公司、地方政府等企业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在毕拉河林区全域开展武装“三清”专项行动,向毁林、毁草等违规违法行为发起严厉打击。
行动中,毕拉河分局创新治理模式,对辖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按沟系、分片区开展立体式武装“三清”行动;通过地毯式排查,全面清除区域内非法窝点、猎捕装置及采挖工具,并依法劝离滞留山林的非法采挖人员。同时,对违规用火、毁林开垦、违规放牧等破坏生态行为,以及非法猎捕贩卖野生动物、种植违禁植物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此外,分局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组建护林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有200余名志愿者加入森林巡护队伍,协助公安机关发现并制止破坏生态行为3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