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在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中,定日县公安局辅警伦珠痛失一双儿女。简单安置完孩子后事后,伦珠便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1月10日、11日,记者来到古荣村采访伦珠,并记录下感人瞬间。他的事迹经本报及新媒体报道,感动了亿万网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今天我们推出深度报道,独家对话伦珠,了解这个七尺男儿背后的坚强故事。
1月11日,冬日的丁木错。
(一)初见伦珠
第一次听说伦珠是1月8日下午,我们在奔赴西藏日喀则定日县6.8级地震采访点的车上,同行的民警提到这个人。
这次关于伦珠的对话很简短,但我记住了:他是定日县公安局的一名辅警,地震让他失去了一双儿女,依然忍住悲痛投入抗震救灾中。
接下来两天,我们把关注点放在采访救援进展上,但伦珠的名字总会不自觉地出现在大脑里。在内心深处,我不断在追问——有多少失去亲人的人正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人们如何在这场让126名同胞丧生的天灾中浴火重生?
1月10日17时,结束了在长所乡古荣村的采访后,我们驱车返回48公里外的住地。20时许,在完成稿件后,我们商议,去见见之前提过的辅警伦珠吧。询问得知,他就在古荣村。我突然意识到,过去的两天里,自己可能跟伦珠打过照面,甚至有过交谈。
古荣村,此次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村之一,抗震救灾任务极为艰巨。因此9日和10日,我们都在古荣村采访。
到过古荣村的人,必定对不远处的大湖印象深刻。当地人说,那是丁木错。
初到古荣村,眼前是让人鼻酸的景象:全村52处民房全部坍塌,无一幸免;一处房子的二楼外观整齐,像个扔在柴垛上的火柴盒,“盒”的一角塌陷到了一楼;一处房子变成了一座土堆,只留红色的院门挺立;一辆越野车的前部陷进半堵墙里,给人造成开车撞墙的错觉。救援民警告诉我,村里220多人,遇难者23人,几乎都是被倒塌的房屋砸压,或掩埋窒息而亡。
10日21时,夜色深沉,我们重返古荣村,见到了伦珠。
这是一个瘦削的男子,一脸的胡子茬儿,头发已经打卷,不知是天然的,还是几天没洗头的缘故。他的手和脸一样黑,指甲缝里都是黑泥——近期在定日县的人,无论是受灾群众、干部,还是救援人员、记者,几乎都是如此。
1月11日,伦珠参加废墟清理工作。
(二)警察梦
10日下午,古荣村经历了庞大的废墟清理工程,伦珠参与其中。公安、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在废墟中用双手挖群众财物,挖掘机、铲车、推土机将8处小山似的废墟夷为平地。伦珠参与清理了岳母家的废墟。三天前,他亲手从这片土块瓦砾中,刨出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和伦珠并排坐到行军床上,面前是取暖的烤炉,熏得人脸上痒痒的。伦珠垂着头,双手像是烤火似的,慢慢地搓着,说话声低沉而缓慢。
伦珠1989年出生在长所乡强嘎村,和老婆德吉所在的古荣村,相距不过5公里。伦珠和德吉成长于丁木错湖畔,2012年相爱于丁木错湖畔。也是在这一年,伦珠考上定日县公安局辅警,在交通管理大队工作距今已有12年。
2014年,儿子旦增晋扎出生;2017年,女儿阿旺曲宗出生。夫妻俩还收养了德吉妹妹的女儿次仁卓玛。德吉是全职主妇,家庭收入全靠伦珠的工资。一家人住在定日县公安局宿舍,伦珠说,“工资是够花的”。
在伦珠的规划里,儿子旦增晋扎“长大是要当警察的”。
孩子们都喜欢爸爸的职业,尤其是旦增晋扎,梦想就是当警察。伦珠翻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画面里,旦增晋扎穿着一身黑色特警童装,跟在一群警察后面跑操,又英武又稚气。
“前几年,叔叔计划买辆车。有一次在超市,叔叔准备给旦增晋扎买最爱吃的饼干。旦增晋扎说,不买饼干,留着钱给爸爸买车,以后冬天就不用骑电动车上班了。”伦珠的侄子曲布说,弟弟妹妹都被叔叔教得很好,“是懂事的孩子”。
一张照片里,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阿旺曲宗穿着粉色上衣、黑色裤子,骑在一辆紫色自行车上,抿着嘴笑。自行车是去年7月,伦珠带女儿去拉萨体检期间买的,“颜色是她自己挑的”。
1月11日,伦珠的姐夫次仁多吉在朋曲河畔眺望。1月8日,他将丹增晋扎、普布次仁、阿旺曲宗安葬在这里。
(三)最后一面
1月2日,伦珠前往日喀则出差,德吉和弟弟顿珠次仁带母亲在日喀则住院。伦珠把一儿二女送到了古荣村的岳母家,由弟媳次仁德吉照顾。加上自己的一儿二女,那几天,次仁德吉一个人要照看六个孩子。
1月6日23时,次仁德吉招呼孩子们睡下,睡在方形的客厅兼卧室里,东南北三面有藏式沙发床,西面是门和柜子。次仁德吉和大女儿卓玛次仁、次仁卓玛睡在东面,小女儿尼玛普尺睡在北面,两个男孩旦增晋扎、普布次仁和阿旺曲宗睡在南面。
10个小时后,6.8级的强震,从他们身下10公里处传来。
伦珠1月7日凌晨1时回到在定日县的家。因为许多天没见孩子,他决定天亮后就把他们接回来。没等天亮,他就被地震摇醒。
地震了,孩子怎么样?伦珠套上衣服,袜子都来不及穿,驱车52公里,沿着G219嘎定线奔赴古荣村。
这条路是我们从住地前往古荣村的必经之路,导航软件显示开车需耗时一小时三分。我问司机黄师傅,跑这段路您最快需要多久?黄师傅专职开车20多年,他给出的时间是40分钟。而1月7日清晨,伦珠用了30分钟开完了全程。
难以想象,那是怎样的心急如焚。
岳母家的房子已成废墟,次仁德吉拖着受伤的左腿告诉伦珠,有三个娃娃拉出来了,“还有三个没出来”。东面有窗,次仁德吉和两个女孩顺着窗户跑出来了,睡在北面的尼玛普尺先是被卡在一个狭小空间,后来也顺利脱险。睡在南面的三个孩子,被完全掩埋了。
伦珠发疯一样地扑到废墟上,用双手拼命地往下刨。古荣村村主任桑杰也加入进来。他回忆,挖了十多分钟后,先是挖到了被子,被子掀开,看见旦增晋扎、普布次仁的头,但是拉不动,“埋得太深了,有一米多厚的砖土”。
两个男孩交给别人,伦珠继续往下挖找女儿。十多分钟后,伦珠跪在地上,把四天没见的女儿从废墟中抱了出来。她穿着一套白色保暖内衣,那是妈妈买的,叮嘱她必须穿着睡觉,以防感冒。
从三个孩子的姿态,可以推测地震发生时的情形:他们先是被摇晃或声响惊醒,这时房顶开始坍塌,他们下意识地趴跪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脑袋,上方的砖土瞬间落下,把他们压在了下面。
桑杰告诉记者,因为蒙着被子,孩子们的口鼻处没有灰,鼻子里有一点血。塌下来的主要是砖土,没有大梁、水泥板等重物,所以“孩子们身上没有伤”。
有人从废墟中拉过来一条被子,三个孩子仰面躺在上面。伦珠挨个给他们做心肺复苏、人工呼吸,但是他们没有反应。在定日县人民医院急诊室,三个孩子被安放在急救床上,医生挨个确认,“没有生命体征”。
7日下午,伦珠带着三个孩子的遗体回到位于噶布村的父亲的家。帐篷已经搭好了,他和家人一起把孩子安放在地上,转身又奔古荣村去了。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孩子们。
四、不能停下来”
“我的孩子已经没了,再待在那儿也没用了。”伦珠说,“我是一名辅警,应该干点事情。”
这也是震后许多人的状态。
地震发生后,部队、应急管理、消防、公安及社会各方1.5万余人的救援力量在震区集结。救援队伍争分夺秒搜寻生命,公安民警竭尽全力维护稳定,医护人员悉心照料伤者,运送物资的车辆源源不断涌向灾区。所有人都行色匆忙,布满灰尘的脸上写着“忙”和“累”。
“这些天,他都在拼命干活,搜救人员、清理废墟、安抚群众、物资转运、治安巡逻、交通疏导,什么都干。”定日县公安局副局长多吉次旦说,没见过他睡觉,他也不怎么吃饭,凌晨两三点大家结束工作回帐篷休息,“就听见他在角落里哭”。
除了少数几个人,身边的战友并不知道伦珠的遭遇。同在古荣村救援多日的民警付勤,听说有一个辅警,孩子没了,还坚持参加救援,“具体叫什么,在哪里工作,都不清楚”。
记者告诉他,这个辅警叫伦珠,一直在古荣村抗震救灾。
付勤哽咽道:“是他啊,见过两三次,我们一起干活的。看不出情绪,他就是非常卖力地工作。”
“我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想两个孩子,不敢停下来。”伦珠说,实在困了,就找一床被子,裹在身上,在露天室外眯上一个小时,醒了继续干。
11日下午,伦珠在古荣村参加废墟清理工作。在他岳母家的废墟上,他和记者站着聊了几句,看着远处的丁木错。他忽然发现了什么,跪到地上奋力地刨起来,尘土在他身边飞扬。
1月11日,伦珠确认衣服为儿子的后,紧紧抱在怀中。
很快,伦珠挖出了两件沾满泥土的羽绒服,一件黄色,一件粉色。他抱着衣服跪在地上痛哭,“这是我孩子的衣服。”那一刻,同为父亲的记者再也抑制不住,抱着伦珠的肩膀号啕大哭。
一旁的村民卓玛次仁上来拍拍伦珠的肩膀,说:“不要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每个人都难,你必须坚持。”
这次大哭之后,伦珠有了些许变化。从第一次见面时始终低头,到直视记者的眼睛,并顺畅地回应记者的提问,他的精神状态正在回归。
1月11日,伦珠安慰痛哭的妻子德吉。
定日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民警旺金次仁提到,处理有人员伤亡的重大交通事故时,伦珠每次都义无反顾,第一时间冲进去救人,“又勇又倔”。的确,他身上有一种勇敢和倔强的力量。
五、重生
1月8日凌晨6时,伦珠的姐夫次仁多吉为逝去三个孩子戴上白色哈达,将三个孩子安葬了。
当晚12时,噶布村,德吉一家静静地坐在帐篷里,村里的尼玛和另外几位邻居自发前来,一起默默点了108盏酥油灯。尼玛告诉我,“可以照亮孩子们去另一个世界的路”。
距地震发生已经5天,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已有过渡的居所、飘动的炊烟、赶羊的牧人。
11日下午,我们到三个孩子的安葬地悼念,回程时路过丁木错,阳光洒满湖面,显得格外沉静。这个大湖,容纳八方来水,滋养万千生灵,见证平凡人的悲欢,也将见证新的崛起。
当地人说,冬日过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这里会很美。
(此稿件为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原创稿件,转发请注明作者及稿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