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7时,全运会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鸣枪起跑。来自全国的64名选手从深圳出发,穿越深圳湾口岸,经深圳湾大桥进入香港,再沿港深西部公路返回深圳,总里程42.195公里,其中深圳段20.354公里、香港段21.841公里。
这场比赛跨越两地、连接双城,不仅考验着运动员的体力与毅力,同样考验着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通关保障智慧与效率。
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执勤十五队队长王文斌介绍,为保障参赛选手实现“口岸即赛道”、顺畅“无感通关”,深圳边检总站协调建立深港指挥调度和沟通协调赛事联动机制,实现深港两地对赛事的分段接续保障。深圳边检总站在深圳湾体育中心设置了“前置查验区”,通过部署边检一体指挥车、手持式移动查验终端、四足机器人、无人机等新锐装备构建立体化安防网络;强化数智赋能创新,为“前置查验区”内经过查验的参赛选手配备专用手环,及时关注运动员信息,并在通过口岸时“不停步、不排队”即可实时核验信息完成边检通关,构建起“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智慧通关体系,全力守护赛事全程安全顺畅。
无独有偶。除了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跨境马拉松”项目,就在11月8日,大湾区的珠海、澳门、香港三地还举行了另一场跨境赛事——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这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场跨境赛事。
11月8日下午,伶仃洋上阳光热烈。珠海市博物馆前的终点拱门下,随着最后一名选手疾驰冲线,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落下帷幕。一直在场边紧盯赛事保障的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技术保障队队长欧阳轩乾,与同事击掌欢呼:“6次‘无感通关’,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此次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是本届全运会唯一一项跨越粤港澳三地的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赛事。当天,共有23支队伍、103名参赛选手,从珠海市博物馆出发,经港珠澳大桥进入澳门,再由大桥前往香港,途经香港迪士尼乐园后返回,再次经过港珠澳大桥到达横琴,最后回到珠海市博物馆,赛程全长231.8公里,需要6次通关珠港澳三地口岸。
为了确保赛事安全顺利进行,在国家移民管理局指导下,珠海边检总站认真贯彻落实内地与港澳出入境管理部门“1+2”联系协作机制,首创“前置查验+闭环管理”通关模式,与港澳边检部门以及赛事竞委会共同建立参赛人员“白名单”互认机制,将边检查验区前置到赛道起点,并部署启用自主首创的移动查验终端,实行边检查验“掌上办理”,对比赛全程进行“闭环管理”,确保了参赛运动员6次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有力保障了跨境赛事顺畅运行。
“通关过程很流畅很方便,能够在一个地方完成所需要手续,为我们运动员热身留足了时间。”河南队运动员牛高尚接受采访时表示。
“跨境赛事‘无感通关’,是‘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边检机关在机制对接、规则衔接上的又一次创新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联通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也为未来举办更多大型跨境赛事提供了新方案和新经验。”全运会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主任潘永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