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以科技赋能警务工作模式深刻变革
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智”变与温度
推开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大门,仿佛走进一座精密运转的“法治工厂”——大屏幕上跳动着数据流、智能运输车无声穿梭、机械臂闪烁着指示灯。这与传统印象中民警奔波办案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近日,公安部“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探访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如何以科技赋能,构建执法办案新生态。
“现在信息采集区通过智能终端可同步完成7项生物特征识别,嫌疑人20分钟就能在这里完成全套体检;涉案财物交给智能机器人后,只需2名民警即可实现精准管理。节省下来的警力全部投入到破案第一线!”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殷翔介绍。以往民警辗转于医院、看守所、鉴定机构之间的奔波场景已成为历史。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科技应用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一变革源于“办案—管理—监督”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的建立。该体系通过深度整合信息采集、体检看管、审讯送押等11个关键环节,构建起标准化、规范化的新型执法模式。
“智能办案区的优势在寂静深夜尤为明显。”殷翔表示,一旦区内出现任何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有一次,一名嫌疑人突发癫痫,值班民警与医务人员仅用11分钟就成功化解了风险。
该系统构筑起全天候的“电子警戒线”,打通了各警务平台之间的壁垒,具备办案流程自动管控、活动轨迹自动生成、异常行为自动预警、视频资料自动提取等功能,形成了一道坚固的智能防线。
走进涉案财物管理区,一台随时“待命”的激光导航智能运输车引起了记者注意。
“现在涉案财物的流转都交给这位‘智能搬运工’了。”涉案财物管理区民警丁雪峰将两包证物放入运输车,扫码枪“嘀”的一声完成系统登记后,智能小车随即启动。
一分钟后,运输车精准抵达仓储窗口,一支6轴机械臂稳稳抓起储物筐,将其转移到轨道上。系统根据预设程序自动识别最优存储位置,精准入库后,轨道车自动复位。
“从接收物品到完成入库,全程仅需几分钟。”丁雪峰说,“过去人工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现在连仓库的灯都不用开。”射频芯片实现了毫秒级资产定位,不仅节约了时间,还节省了警力。
殷翔介绍,这里深度融合大数据、区块链及物联网技术,配置全自动高密度货架与温湿度自适应调控系统。中央智控平台支持三维可视化库容管理,形成从入库、保管到流转调用的全闭环数字化监管体系,彻底告别事后监督,迈入智能闭环监管新时代。
案卷管理也终结了“抽屉卷宗”时代。“我们通过条码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从上传、登记到归档的全链条数字化留痕,案卷合规率达100%。”殷翔说。他们严格执行统一上传、统一登记、统一入柜、统一借用、统一归档制度,通过系统关联自动提示办案时限,有效提升了办案效率。
“我们自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可对法制案卷材料进行智能分析,自动提取关键信息、提醒违规行为等。”殷翔补充道。此外,他们建立了执法办案管理系统,深度融合各项数据,随时掌握民警执法情况,强化全面执法监督,降低执法风险,健全又多又好的执法办案工作体系。
在未成年人审讯室,一扇特殊的智能单透玻璃引起了关注。
“这是我们的‘阳光工程’。”殷翔解释道。透过这扇玻璃,未成年人在接受讯问时,监护人、律师可以在隔壁全程监督,心理专家也能透过玻璃评估当事人的状态。
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对面,成都高新公安联合区人民检察院、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创新设立了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中心。未成年人可在该院区内完成询问、取证、身体检查和心理安抚,最大限度避免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