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岩派出所“巧姐无声警务室”为听障群众排忧解难——
在无声世界中传递公安温度
8月的重庆,暑气蒸腾。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红岩派出所青砖小楼前,热浪裹挟着树叶沙沙作响。
推开“巧姐无声警务室”的大门,红岩派出所教导员何巧正坐在电脑屏幕前,指尖飞快敲打键盘,划出弧线。视频另一端,一位听障人士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最后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
近日,公安部“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红岩派出所“巧姐无声警务室”,感受他们在无声世界中传递的公安温度。
以手语跨越沟通鸿沟
2014年,何巧调任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在一次走访当地安置着某工厂200余名听障职工的社区时,她第一次直面无声世界——当她费力敲开听障群众的家门,却只能与群众面面相觑。
何巧下定决心要学习手语,跨越这道交流的鸿沟。到大学系统学、看视频摸索学、找听障人士拜师学……克服种种困难,何巧终于掌握了这门全新语言,听障群众也慢慢接纳、认同了这位手语警官,遇到难事都来找她帮忙。
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求助的听障群众日渐增多。为此,何巧牵头成立“巧姐无声警务室”,开展法治宣传,为听障群众排忧解难。
自2019年成立以来,“巧姐无声警务室”累计帮助听障群众48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协助处理涉听障群众案事件310余件。
“无声警务”的种子还在不断开枝散叶:“巧姐无声警务室”与浙江诸暨、山东日照、四川宣汉等地公安机关展开深度合作,成为展现警务协作成效的一道平安风景线。
山城温度从指间流淌
“巧姐无声警务室”内,有一张照片记录了2023年9月7日发生在红岩派出所的一幕。照片中,用手语为何巧点赞的是一群来自江苏的听障游客。当时,他们专程来渝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刚到渣滓洞,就发现丢了一部手机,便立即赶到红岩派出所求助。
刚进门,听障游客们就迫不及待地比划起来,何巧见后立刻迎了上去,用手语回应:“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这简单的“询问”,让身处异乡的听障游客瞬间红了眼眶。
了解情况后,何巧和同事通过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监控开展视频排查,但没有找到丢失的手机。眼看闭馆时间将至,听障游客非常沮丧,他们用手语告诉何巧:“手机没找到,纪念馆也没看成,为了这次红岩之行,我们准备了很久,明天上午就要离开重庆了……”
见状,何巧立即协调红岩革命纪念馆,申请延时服务,还主动当起了导游。
“江姐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坚如钢铁”“蓝蒂裕临刑前拒不下跪,留下76字绝笔家书……”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通过何巧舞动的双手传递给听障游客们,他们的眼神从专注到震撼,眼里噙满泪水。
参观结束时,红岩派出所民警经过持续追查,最终在听障游客们乘坐的出租车后座缝隙中找到了手机。
接过手机,听障游客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激动地“说”:“红岩之行真难忘,重庆警察真温暖!”
用真心架起连心桥梁
何巧深知,手语只是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而要架起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需要付出更多。
真正的接纳来自日复一日的守望。翻开何巧的警务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辖区听障群众的大事小情:张阿姨家屋顶年久失修,经常漏雨,需协调物管关注处理;邹大哥两口子经常闹别扭,要及时疏导;赵大爷患有高血压,要提醒按时服药……“用心用情解决好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听障群众自然会真心接纳我。”何巧说。
在精心布置的警务室里,“无声”二字的含义更为具象:摆着助听器和手写板的“唠嗑桌”时常茶香四溢,“无声微课堂”定期开“讲”,“无声微信箱”永远等待“倾听”。这里逐渐成为听障居民的第二个家,他们用手语“诉说”着心事,“有困难找何巧”成了共识。
每逢传统节日,“巧姐无声警务室”里都热闹非凡。何巧总会邀请辖区的听障群众来包饺子、煮汤圆、吃粽子、品月饼,在其乐融融中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许多听障群众也主动加入“无声义巡队”“无声警务宣传团”,让平安与温暖在山城绵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