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短暂降温后的重庆中心城区气温升至40摄氏度,地表温度超50摄氏度。在九龙坡区的大街小巷、车辆查验区、事故现场,一群藏蓝身影始终坚守岗位。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交管支队的民警辅警顶烈日、冒酷暑,用汗水诠释责任,以行动守护平安,勾勒出一幅“高温下的守护”生动图景。
车辆查验:晒成“黑煤球”,也要守好安全线
14日9时,九龙坡区车辆管理所机动车查验区的露天场地已像“蒸笼”。金属围栏被晒得发烫,地面的沥青泛着刺眼白光,空气里弥漫着轮胎与地面摩擦的热气。
“师傅,麻烦把车往前挪一点,我看看反光标识的位置。”查验民警张瑜猫着腰,戴着白手套的手轻轻划过货车侧面,汗水在警服上洇出深色的“地图”。这天上午,他连续查验了40余辆汽车。“高温天车辆易自燃,反光标识、制动系统、轮胎磨损都是检查重点,一点不能马虎。”
说话间,一辆白色SUV驶入查验区。车主李女士摇下车窗,递来一瓶冰水:“警察同志,你们太辛苦了!”张瑜笑着摆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这车外观没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三角警示牌不是为了查验才准备的,一定要清楚放在哪里,一旦在路上发生事故它的作用非常关键。”说完,他又俯身检查底盘,后背的警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
“查验岗是车辆上路前的‘第一关’,高温下更要把牢安全关。”车管所所长陈军介绍,入夏以来,该所日均查验车辆超过100台次,“大家晒得黝黑,但没一个人喊苦。比起群众的安全,这点汗算什么!”
事故处置:争分夺秒,用专业守护“创伤后的温情”
10时30分,二郎立交桥下发生一起追尾事故。接警后,九龙坡区分局交管支队事故预防大队民警周星宇快速抵达现场。此时,涉事两车的保险杠已变形,后方车辆排起长队,两名驾驶人正争执不休。
“大家先冷静!我们马上定责,尽快恢复通行。”周星宇一边疏导交通,一边用执法记录仪固定证据。高温下,他半蹲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刹车痕迹,用手机拍摄车辆碰撞部位。“天热容易‘上头’,但处理事故必须‘降温’。”他一边安抚情绪激动的驾驶人,一边协调保险公司到场快处。20分钟后,事故责任认定完成,拥堵路段逐步恢复畅通。
“夏季是事故高发期,尤其是午后和夜间。”为应对高温天气,事故预防大队践行快速接处警原则,“既要快速处置现场,也要关注当事人的情绪——一次耐心的解释,可能比单纯的执法更能化解矛盾。”
路面执勤:站成“路标”,让城市“血脉”更畅通
14时,杨家坪商圈转盘车流量激增。路面执勤民警罗全伟站在路中央,警帽下的脸庞晒得通红。每一个手势都干净利落:引导出租车进入即停即走区、提醒电动车骑行者佩戴头盔、疏导拥堵的左转车道。
“警察同志,我的车抛锚了!”一辆红色轿车突然停在路中间,司机急得直跺脚。民警一边用手势示意后方车辆减速,一边小跑过去查看情况。“别着急,我帮您联系救援。”他掏出手机拨打救援电话,同时指挥过往车辆绕行。不久后,拖车抵达,他又帮忙把故障车推到路边,这才回到路中央继续指挥。
“路面温度最高时肯定都超过50摄氏度了,鞋底都能感觉到发烫。”罗全伟抹了把脸上的汗说,“但我们多站一分钟,拥堵就少一分,事故风险就低一分。”
从晨曦微露到星斗满天,九龙坡交警的足迹遍布服务窗口、路面和事故现场。他们的警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白色的盐霜;他们的嗓音沙哑了,却依然用最清晰的手势、最温和的话语守护着城市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