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大地,山海如画。
当武夷山的晨雾漫过万亩茶园,当闽江的清波滔滔入海,当围头湾的鸥鸟掠过红树林梢……被绿意浸润的八闽大地时刻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近年来,福建公安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耕新型生态警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护航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助力绿色价值转化。
7月4日,宁德市公安局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东湖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民警辅警带领志愿者在东湖巡逻。
守护·绿水青山
“夏季进山巡查,帽子、手套和水壶一样都不能少,裤脚一定要扎紧,最好再带点蛇药。”7月3日清晨,记者跟随福建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武夷山国家公园分局坪山派出所民警王赓进,准备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开展林区巡护工作。
王赓进脚力刚健,在林间灵活穿梭。“用登山棍探路,是为了‘打草惊蛇’,也为了避开被茂密野草覆盖的深坑。长筒靴不仅能防毒虫蛇蚁叮咬,还方便随时蹚过溪流小河。长袖高领的服装,能避开蚊虫。”王赓进一边走,一边分享“巡山”经验。“与大山为伴、与绿色同行、与平安相约”,这是王赓进的日常工作。
为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武夷山国家公园分局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深化“林长+警长”工作机制,对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实施网格化管理。同时,加强警航技术运用,构建起“水陆空”立体化巡护模式,全天候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
穿梭在武夷山绿水青山间的“警察蓝”,是福建公安机关持续守护八闽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在省会,福州市公安局聚力打造跨区域警务共同体,深化与邻近的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平潭等地协作,实现生态警务机制运行体系化、交流合作一体化、应急指挥调度同城化。
在闽南,泉州公安机关依托“森林警长+河湖警长”工作机制,由派出所所长担任森林警长、河湖警长,分管社区副所长、社区民警担任生态警长,突出“主防”职能,将生态警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
2024年9月,建瓯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对被盗伐树桩进行现场勘验,测量蓄积量。(资料图片)
福建公安机关聚焦部门协同、警种联勤,着力构建生态领域共保联治模式,与林业部门构建联合办公、联合调度、联合指导、联合通报的工作机制,深化执法协作。同时,围绕武夷山、闽江、厦门湾等生态重点区位,密切与17家单位的协作配合,构建起跨部门、跨区域生态保护大联盟,信息共享更全面、警务协同更高效。目前,全省组建生态警务站538个、组建网格化巡逻队1345支,实体化运行数智生态警务中心78个。
转化·金山银山
7月6日下午,台风“丹娜丝”登陆前夕,泉州围头湾海域风力渐大、浪潮渐起。
晋江市公安局围头海防派出所民警蔡少荣站在码头,眉头紧锁。
“你和船都回港了没有?不能再耽搁了,台风马上就要来了……”在终于拨通养殖户蔡春晖的电话后,蔡少荣焦急地催促他赶紧回港避风。
“正在收拾渔具,马上回港。”听到蔡春晖的回答,蔡少荣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
当日16时许,围头海防派出所辖区535艘渔船全部安全回港避风。
海洋养殖业是围头村的支柱产业,村民大多数从事鲍鱼养殖。一笼笼的鲍鱼,既是村民们的生计,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围头湾海阔水深,是天然良港。这里水产丰富,盛产石斑鱼、鲍鱼,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蔡少荣介绍,为了助推海洋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围头海防派出所创新建立“定人联船”机制,明确专人联系辖区渔船,提供精准化服务,第一时间解决渔民的急难愁盼,促进海洋养殖产业发展。
近年来,福建公安机关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解决以往“守着好生态,却难富口袋”的困境,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生态红利。
7月8日,安溪县公安局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开展助农活动,帮助果农打包采摘的荔枝。
作为“中国白茶第一镇”,福鼎市点头镇清晨5时便已人声鼎沸。
白茶交易市场内,茶农茶商穿梭其间,一派热闹景象……作为中国白茶核心产区,福鼎市拥有近32万亩生态茶园,年产值达155亿元的茶产业滋养着38万余名从业人员。
如何守护好群众的“致富叶”?福鼎市公安局创新构建“生态警务+产业护航”新模式,以“警务前移护茶市、生态织网守青山、法治利剑强品牌”三大行动为抓手,将平安建设融入产业链各环节,让“中国白茶之乡”的金字招牌在法治护航下愈发闪亮。
“种植茶叶增收致富是好事,如果无序毁林种茶,以后茶叶品质下降,效益就不好了。”前不久,福鼎市公安局生态警务驿站民警章高城来到辖区茶企,通过送法上门、以案释法,让茶企茶农正确认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经营种植观念。
生态“高颜值”带来经济发展“加速度”。福建公安机关设立警企联络点245个,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完善护企安商“亲清八闽”体系,推动制定武夷岩茶等知识产权保护名录,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创新·绿色动能
德化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温润如玉的“德化白瓷”享誉世界。在德化县三班镇,尾林—内坂窑址静卧在深山之中,它是德化千年陶瓷史的书写者,更是周边生态环境变迁的见证者。
“过去烧制陶瓷使用木柴作为燃料,对生态环境损害不小。在全面完成以电代柴整改以后,如今的窑址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德化县公安局三班派出所尾林生态警务工作站民警郑瀛宇介绍,为守护千年古窑址,德化公安机关构建起全域布防、实时监测、一体调度的生态环境立体大巡防模式,全力守护生态环境安全。
围绕“海陆空林地网”,福建公安机关以538支网格化巡逻队为基础,以新技术装备为支撑,打造立体巡防格局;深化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建设,完善省级大数据平台,搭建生态实战场景模型,有力支撑一线生态警务实战。
7月10日,在厦门“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白鹭翱翔,水清岸绿。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滨北派出所生态警长谢玉梁带上警用无人机来到筼筜湖旁,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工作。
滨北派出所推行“湖长+警长”制度,建立立体巡护机制,在河湖沿线建立了8个警务工作室,通过“步巡+车巡+无人机巡”,实现了水域、路段、入湖口的精准布防、高效巡防,助力实现河湖“生态绿”。
厦门市公安局探索打造“全域生态警务”模式,因地制宜在山区林区、海域水域等区域,建成一批生态警务工作站,推动“警格+网格”“林长(湖长)+警长”等机制融合运作,构建了“一屏一湾十廊多组团”的全域整体保护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公安力量。
当生态警务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带来的不仅是浓浓的绿意,更是百姓富足的口袋、灿烂的笑脸——这,正是绿水青山最动人的价值回响。
策划:周学胜、陈红涛
采写:融媒体报道组
文字/记者万广朋、刘晖、霍志坚、袁灏、陈宇航、王庭钧,通讯员林江涛、田政、柯凌燕、王郁林、范宇羽、戴娇娥、黄子龙
视频/记者刘晖、张晔
摄影/实习记者徐炜,通讯员黄芝生、陈柏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