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23时许,福建省福清市公安局城头派出所副所长刘吴明的手机突然响起,急促的铃声打破了黑夜的寂静。
“刘警官,这批工人如果不能按时入职,我们就得支付违约金,还可能丢了长期合作的客户……”电话那头,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里一家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林华景焦急地表示,这个订单如果延误,企业将面临合同违约和高额赔偿。
电话这头的刘吴明,除了担任城头派出所副所长一职,他还是福清市公安局驻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经侦警务联络点民警。
林华景表示,企业近期接到一笔紧急订单,急需在10天内新招50名技术工人补充生产线。可按常规流程,员工无犯罪记录证明,尤其是经济领域犯罪记录审查需逐个申请,全部办下来至少要15天。
“先不要着急,给你们开通‘绿色通道’,肯定不会耽误工期。”刘吴明的话,给林华景吃了颗定心丸。
第二天,刘吴明赶到企业,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立刻启动“绿色通道”,一边指导企业整理员工姓名、身份证号、户籍地等信息清单,一边对接福清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协调跨区域警务协作事宜。
在公安机关各部门高效协作下,原本需要15天的流程,只用4天便完成——50份包含经济犯罪记录筛查的无犯罪记录证明整齐摆在企业人事部的桌上。
“太及时了,工人明天就能上岗,订单肯定能按时交付。”看着桌上的无犯罪记录证明,林华景握着刘吴明的手连声道谢。
在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里,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它们是福清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
福清公安机关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设立经侦警务联络点。民警下沉一线,与企业负责人、员工面对面交流,将经侦警务联络点打造成服务企业的“前哨站”。
民警刘吴明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他在走访中收集的线索和问题,他笑称这是他的“服务地图”。一次走访中,一家新入驻的食品企业负责人施洋偶然提到:“员工办理居住证,来回跑太折腾。”刘吴明便将这句话记在笔记本上。
不久后,“流动警务车”开进了这家企业的生活区。员工们利用午休时间很快就办好了证件。有些意外的施洋向刘吴明竖起了大拇指:“民警把工作做到了我们心坎上。”
为了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发展,福清公安机关在经侦警务联络点创新推出“涉外助企服务卡”,通过“警务联络官+法律顾问+数据专员”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实现住宿登记、证件办理、到期提醒、法律援助、语言文化等全流程引导服务。外籍员工可以随时拨打服务卡上面的电话,获得一对一专业指导和服务,真正做到“员工少跑腿”。
警灯闪烁,照亮的不仅是企业前行的平安之路;法治盾牌,守卫的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安根基。警徽闪耀之处,既是安全的承诺,也是发展的底气。
策划:周学胜、陈红涛
采写:融媒体报道组
记者万广朋、刘晖、霍志坚、袁灏、陈宇航、王庭钧,通讯员林江涛、田政、柯凌燕、王郁林、范宇羽、戴娇娥、黄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