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是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汉兴街汉兴派出所原副所长邱建军牺牲的第7天,汉兴街汉兴派出所从一楼到三楼,摆满了老百姓送来的栀子花。
感动,由一座城向全国延展、激荡。邱建军英勇无畏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一场场接力致敬和集体送别中,无数网友表达着对英雄的哀悼和敬意。
清明将至,公安部追授邱建军全国“公安楷模”称号,并在武汉举行邱建军先进事迹发布仪式。邱建军的家属、同学、战友和社区干部、群众代表走上舞台,讲述他的点滴过往,在这个春天铭记、追思、致敬他们心中的英雄。
全国“公安楷模”邱建军先进事迹发布仪式现场,战友和群众讲述英雄故事、向英雄致敬。 陈路坤 摄
英雄之路
发布仪式上,一段段影像和讲述带着观众,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2024年6月1日凌晨,邱建军在带队前往一持刀滋事犯罪嫌疑人家中实施抓捕时,面对疯狂挥刀行凶拒捕的歹徒,为保护现场群众和战友生命安全,英勇无畏、冲锋在前,与犯罪嫌疑人殊死搏斗。他身中15刀仍强忍剧痛、奋力抓捕,终因伤势过重倒在血泊中,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大屏幕上,邱建军遗体检验报告刺痛着所有观众的神经:“全身体表共15处损伤,都集中在头部、颈部和手部。”
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胡斌拿着检验报告,说道:“这份报告还原了一位公安民警生命的最后时刻——当生死抉择来临,邱建军为了保护战友和群众,选择以血肉之躯迎向犯罪嫌疑人的尖刀。”
这不是邱建军第一次冲锋在前。
舞台上,邱建军的同班同学、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花楼街派出所副所长李红兵回忆,2009年,一名犯罪嫌疑人飞车抢夺得手后,骑着摩托车疯狂逃窜,眼看要被民警追上,扭转车头就要朝人群里冲。
察觉到对方意图,邱建军几乎在同一时间把摩托车加到最大马力,直接朝犯罪嫌疑人撞过去。最终,犯罪嫌疑人被捕,群众无一人受伤。邱建军被摩托车重重地压在地上,大腿被烧红的尾气管烫伤。
李红兵说,有时劝邱建军,50岁的人了,工作是做不完的,慢点冲。“这时,他就会瞪着眼睛说,那还是个警察啊?”
这就是邱建军,永远热血,永远敢冲。
邱建军的妻子(前排左) 和女儿 ( 前排右) 受 颁 “一级英模” 奖章、 “公安楷模” 奖章。陈路坤 摄
走进百姓心里
护佑一方平安,往往需要长久的守望。
一段视频短片,让观众看到了邱建军为姑嫂树社区奔走的岁月。
邱建军调任姑嫂树社区民警那年,正值旧城改造攻坚期。1.1平方公里的辖区有1万余名外来人口,发案率居高不下……急,东家漏水、西家被骗,容不得片刻拖延;难,在棚户区改造的关键时刻,既要化解矛盾纠纷,又要守护万家安宁。
发布仪式上,邱建军的妻子陆英回忆,那时候,自己常问他,怎么就这么忙?案子破得完吗?街坊的事儿,按下葫芦起来瓢,能管得完吗?
“你也不跟我争,哈哈一笑,只留下一个背影。”陆英仿佛隔着时空向丈夫诉说,“其实我也明白,你把一诺千金留给了人民。”
在邱建军牺牲后,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政治处宣传干事丁美薇走访了许多群众,听到了很多邱建军和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丁美薇站在舞台中央,讲述了其中一个——
姑嫂树社区有对老夫妻,腿脚不便,还有慢性病。棚改期间,邱建军蹚着泥水送去药品和米面。有一次,老大爷半夜老毛病复发,救护车开不进去。邱建军闻讯赶来,背起老人,踩着泥水及时送医。
“爱心花朵”服务中心负责人向绪前也走上舞台,动情讲述道:“在我们社区,曾经有30多名学龄前儿童,由于户口、监护人、家庭条件的问题,不能和同龄人一样正常入学。这事儿让邱警官上了心。”
2014年,邱建军和社区反复沟通协调,成立了“爱心花朵”服务中心,孩子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
当倾斜的旧屋变成高楼大厦,当曾经的泥路变成坦途,邱建军走出了一条无法丈量长度的路,那是一条走向百姓心底的路。
情景讲述《赤子之心》节目现场,当老师点名点到邱建军时,邱建军的警校舍友全体齐声答到。陈路坤 摄
无尽的思念
英雄也曾是少年。
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区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黄崑告诉现场观众,1990年夏天,他和16岁的邱建军一起走进武汉市人民警察学校的大门,“第一次见到邱建军,他满脸青春痘,扛着一床凉席独自走进警校405寝室。”
一条视频短片里,邱建军的父亲邱汉生回忆,从警校毕业后,邱建军在刑警队工作。“我们也担心、害怕,谁不害怕呢,谁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啊。”邱汉生向儿子隔空倾诉:“你离去已经快一年了,我时刻想念你。生死离别是最痛苦的事情,但是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为一个父亲,我为你而骄傲。”
姑嫂树社区的许多居民,至今仍惦念着邱建军。舞台上,居民牛福琴说起和邱建军的点滴,眼泪止不住地流淌,她轻声呼唤:“建军啊,牛妈妈好想再给你打个电话啊!”
在牛福琴身后,汉兴街汉兴派出所民警张勇振臂高呼:“邱所,以你名字命名的‘邱建军先锋队’成立了。以前什么事都是你先上,以后,我们上!”
舞台渐渐暗下来,一束灯光照在陆英身上,一侧是挂在衣架上的邱建军的警服。
阴阳两隔,她对远方的丈夫深情诉说道:“你走的那个夏天格外漫长。后面的秋天、冬天,让人感觉过不去。但,春天还是来了。”“你的女儿,你的战友,你帮助过的人,还有我……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你的故事。我相信,你捍卫的爱和理想,会永远与你同在!”
是的,春天还是来了,邱建军的故事还在延续。
在这个春天,我们铭记你,以江河血脉之英名;我们致敬你,以山岳巍峨之浩气。
在台下观看节目的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 “邱建军先锋 队” 民警落泪。陈路坤 摄
■记者手记: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
邱建军,一个在刑侦一线奋战20多年的民警,握着子弹已经上膛的手枪,却与挥刀行凶的歹徒英勇搏斗,被刺伤15处,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当你听到、看到这个故事,是不是也像许多人一样疑惑:他为什么不开枪?
邱建军,一个曾3次因公负伤的铁血硬汉,一个办过200余起大要案件的刑侦老兵,可谓身经百战、有勇有谋。为何宁用身躯挡利刃?为何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追击?
在清明节前夕举行的全国“公安楷模”邱建军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2024年6月1日凌晨,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胡斌勘验了师傅邱建军的遇害现场。他回忆,从邱建军最后倒下的地方到20多米外的第一现场,沿途的花坛、小路、楼道,都是滴落的血迹。
第一现场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出租房,进门是10平方米左右的狭小客厅,地面有大量滴落状血迹。可以想象,当时邱建军和犯罪嫌疑人冯某在这里发生过激烈搏斗。
执法记录仪记录下了那个凶险时刻——
冯某手持一把长剑,在狭窄的走道内,朝在场的民警辅警疯狂劈砍。短兵相接中,辅警刘承欢的头部、手臂受伤。邱建军带领大家暂退至另一间卧室。他连声劝冯某的母亲离开,果断掏出手枪并上膛,准备再次出击。
就在此时,冯某挥舞着两把匕首冲来,情绪异常狂躁,其母亲试图上前劝阻。情势危急,为保护群众和战友,邱建军毫不畏惧地冲上前去,与歹徒舍命相搏。
为什么不开枪?随同出警的辅警沈云志知道,在那个环境中,邱建军不可能开枪:“他面对的是狭小的封闭空间、坚硬的墙壁,这是最容易发生跳弹的地方,有可能伤及嫌疑人的母亲。”
“盯不盯?”“开不开枪?”“追不追?”这是邱建军当天面临的三个抉择。
“当天凌晨,他本可以不再连夜追查,但他选择了一刻不停、紧盯不放。因为继续追,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湖北省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董丽说,“他比谁都清楚,冲上去意味着危险,甚至是牺牲,可那一刻,冲上去是他的本能。”
面对案情紧盯不放、生死关头挺身而出、重伤之后忍痛追击,这是邱建军一贯的担当和英勇。从警30年,他守望江城武汉,护佑一方百姓,人民至上、规范执法早已融入血脉。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荣功认为,那颗已经上膛却未击发的子弹,是中国警察在处理日常和人民群众生命相关联的警务时,对生命的敬畏,对执法权力的克制。
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这,就是邱建军。这,就是中国人民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