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们,大家好,我是普洱边境管理支队江城边境检查站政治教导员胡诚晨,趁着晚上休息,我给大家讲讲防诈骗和禁毒知识。” 6月25日,入夜后,一场情真意切的“火塘夜校”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明子山村开展,民警与村民们围炉而坐,气氛热烈。
明子山村毗邻中老、中越边境管理区,海拔1600米,一年中有大半年是雨雾天气,早晚温差较大,当地村民多为白天劳作,夜间围坐在火炉旁取暖、煮茶、聊天。
根据当地村民白天忙于劳作的实际情况,江城边境检查站创新学习、普法形式,因地制宜创办“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双语模式的“火塘夜校”。用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方式,向各族群众宣传、讲解党的创新理论和各项惠民政策,使村民们了解到政策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时,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图片以及真实案例,开展普法宣传,讲解违法犯罪活动对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危害,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各类违法行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群众积极发现和举报偷越国边境类违法犯罪线索。
“火塘夜校”既是警民间的“连心桥”,还是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触角”。“除了学习、普法外,我们在开展‘火塘夜校’时,搜集村民对公安工作的建议和需求,了解村民间有没有矛盾纠纷,掌握相关情况后,我们随即介入,进行排查化解。”江城边境检查站民警李伟说。
当了解到村子的年轻人大多数在外地务工,村民家中每次采茶和收苞谷、辣椒基本都由留守老人去做,民警辅警便在执勤执法工作间隙,化身“采茶助手”,帮助茶农抢摘鲜叶,化身“庄稼汉”,助农秋收,化身“搬运工”,帮助老人搬运玉米等。
“以前白天干完活,晚饭后就和邻居、朋友坐在一起闲聊天,但‘火塘夜校’开讲后,既不耽误白天农活,晚上还可以学到法律知识,感觉非常有用。”村民张少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