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公安机关聚焦“五大任务”落实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建立完善专业化、实战化生态警务,为加快构筑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公安力量。
改革为帆,专业联动锚定新航向
在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设置专业的生态安全保卫机构;在边境地区,以森林和边防派出所为依托,建立生态警务协作机制……近年来,在公安改革的牵引下,内蒙古着力打造专业的生态警务力量。
为打造过硬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内蒙古公安环食药侦部门常态化开展实战练兵和业务培训,不断加强对环食药和知识产权领域犯罪特点的研究和技战术的提炼。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分级分类建立公安环食药侦人才库,为执法办案、检验鉴定等提供人才保证。
内蒙古公安还通过“跨界”协作联动,实现生态治理“握指成拳”。他们推动沿黄九省区公安机关共同签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警务合作协议》;与北京、天津、甘肃、四川及东北三省公安机关共同签署海河流域生态保护警务协作、黄河上游及周边省区警务协作、黑土地保护协作等一系列协作机制;联合自治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八部门连续两年开展黄河流域“空、地、人”立体化联合执法行动。
“我们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行刑衔接配套制度43个,与检察院、法院形成协作机制,极大地缩短了生态领域案件结案时间。”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环食药侦总队政委李俊林介绍说。
今年以来,内蒙古公安机关共破获环境资源领域刑事案件1837起,同比增长41.3%,有力守护了生态安全底线。
机制为笔,勾勒生态保护新蓝图
10月29日一早,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公安局乌兰布和中心派出所所长白龙驾驶警车在沙漠公路上巡逻,用柴草网格锁住的沙丘从车窗外快速闪过。
“我们所在的地方处在‘三北’地区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的核心地带,被称为‘守沙要塞’。”白龙说,保护每一片林地草场防止沙化,一线民警责任重大。
巴彦淖尔公安把“重点生态区域防控+三级生态警务圈融合”纳入全市域生态安全保护总体规划,围绕国营新华林场、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蒙古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划设5个“生态警务圈”。
“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特点,我们差异化建立了森林草原型、矿产资源型、河湖水域型、沙漠戈壁型、城区产业型等各具特色的生态警务模式,同时配套推行生态警长制,设立生态警务室,健全警务运行、协同联动、督导考评、表彰激励、宣传引导五大机制,为全区环食药侦工作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自治区公安厅环食药侦总队总队长苗海斌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内蒙古有33个旗县公安机关成立专业生态警务室83个,68个旗县建立“林长+警长”机制,57个旗县建立“河湖长+警长”机制。
科技为翼,助力生态保护新征程
10月21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露天矿生态警务室民警操纵着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工作。
“这里是煤矿开采区,这里是生态治理区……”准格尔旗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教导员杨博伦指着巡防无人机传输回来的画面介绍说,“我们将每次巡逻的情况传回智慧侦查中心,与联动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据介绍,鄂尔多斯市公安局在环食药侦支队建成“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基础、以各类信息化应用手段为支撑、以专业研判为核心”的智慧侦查中心,同步建立生态警务联动中心,并推动11家政府部门入驻合署办公,实现“资源联享、问题联排、信息联研、制度联建、勤务联动”。
目前,内蒙古正在逐步推进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检验检测装备建设,有计划地建立快检实验室,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人才招录与培养,提升全区环食药侦队伍技术装备、现场勘查、快速检测、鉴定评估能力水平。
内蒙古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地域特点,积极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战质效。乌海市公安局打造无人机巡视巡查、沿黄河视频巡防体系、智慧侦查中心、环境基础信息资源库等;呼伦贝尔市公安局利用数据碰撞、无人机航拍、远山摄录、随案快检等科技信息手段,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支撑;赤峰市公安局抓实模型建设,搭建预警、研判数据模型6组,主动发现并推送案件线索,线索成案率、案件破案率稳步提升。
下一步,内蒙古公安机关将持续以生态警务为抓手,守护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为国家生态安全贡献力量,让山水林田湖草沙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