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热情的阳光洒落在沙滩上,游客们在海边玩得不亦乐乎,民警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滩上巡逻,守护着游客的平安,也守护着“海洋精灵”。
北海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科学研究价值。作为守护生态的重要力量,北海市公安局紧紧围绕服务保障海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海岸“生态警务”建设,为这片蓝色海湾添上一抹“警察蓝”。
守牢生态环境保护“红线”
5月7日,民警在巡逻检查中发现王某驾驶“三无”渔船非法捕捞水产品,当场将其抓获并移交渔政部门处理。
进入南海伏季休渔期,北海市公安机关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紧盯伏季休渔“窗口期”渔船管控难点,全面启动沿海岸线24小时巡逻防控和港口码头24小时视频巡查机制,常态化落实“警灯闪烁”“陆空一体化”警务巡逻等模式,利用警用无人机对港口码头进行全覆盖式巡航,严防涉渔违法违规案事件发生。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北海市公安局食药环旅游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骆祥华说。为了强化海洋伏季休渔监管,切实保护海洋生态资源可持续,北海市公安机关强化联防联控,联合渔政、海警、海事和渔港公司等多个涉海单位,建立休渔管控合作机制,加强涉海职能部门联勤联动,落实定人定岗责任,做到管控无漏洞、打击无盲区,守牢生态环境保护“红线”。
织密海洋环境防护网
位于北海的涠洲岛,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广阔的海域使得这座小岛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也成为滨海旅游热门地。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涠洲岛的“真宝贝”。“在这里履职,我们着眼海岛生态环境特点,着力打造‘生态警务’,守护碧海银滩。”北海市公安局涠洲岛分局政委覃耿说。
为了保护好这一片海上绿洲和一汪湛蓝海水,涠洲岛分局按照“以打开路、打防结合、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思路,持续深化“公安+环保+N”的执法协作,通过加强水陆统筹、空地联动,对破坏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突出涉海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全环节、全链条深度打击,持续扎牢平安海岸防线,织密海洋环境防护网,去年以来,共查破涉海案件7起。
针对污染环境、非法采矿、盗采海砂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以及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等重点领域,北海市公安局组织食药环旅犯罪侦查部门深入开展专项打击整治,推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轨并行工作机制,深挖彻查犯罪链条,积极推动源头治理,努力让天更蓝、水更清,积极服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
构建海洋环境治理“朋友圈”
在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里,潮水退去,随处可见的小螃蟹、弹涂鱼、螺蛳等湿地生物在林下滩涂上自得其乐。红树林的生长情况,已成为生态变化的“晴雨表”。
为保护北海红树林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北海市公安局设立广西首个红树林生态警务室,以“人力融合”“机制融合”“警务融合”为基础,联合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多个行政部门,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捆绑。
“海洋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大工程,需要‘朋友圈’协同联动,共同参与治理,筑起保护海洋生态的坚强防线。”北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戴宏强介绍。北海市公安机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融合互补发展、多元合作转化的原则,广泛吸收护林员、网格员、志愿者等人员组建一个联动协作、有序分工、全面覆盖的生态义警团队,形成“生态警长”为引领,以“生态义警”为补充的生态联合执法“最小单元”,推动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发展。
2023年以来,针对渔船民休渔期间使用禁用渔具、在非养殖区从事海上养殖行为,北海市公安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先后清理地笼网等禁用渔具268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