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们当地比较有名的城中村。村子坐落在市中心,一栋栋自建楼房像是亲兄弟,你挨着我,我牵着你,虽说地理位置还算不错,但就是没有开发商敢涉足那里。为何我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如此深刻,那还要从2009年初冬,我值班时接的一起命案说起。
那天夜晚,冷风悄然穿梭于城市的缝隙,带着几分刺骨与凛冽,将白日的喧嚣与温暖一并驱散。
值班室的铁皮门被风吹得像个盖不住的锅盖,任由冷气钻进来肆行暴虐。我和同事蜷缩在值班室的取暖器旁,不停地搓手跺脚。
那天是我主班,按照我们刑警中队以往的经验,只要过了24点报警电话还没动静,后半夜基本就能睡个安稳觉,可正当挂钟的时针和分针差一点就要完美重合时,值班室的报警电话响了起来。
“110指令?”看清来电显示上的号码时,我和同事心里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在我们这里,刑警中队虽然是第一接警单位,但除非是重大恶性案件,指挥中心不会轻易指令我们出警,拿起电话,整个对话只有不到10秒,可内容却十分炸裂:“在城中村的小巷里发现了一具女尸。”
由于城中村自建楼众多,房东为了把房子租出去,很少会按照规定登记租客的身份信息。辖区派出所曾对那里开展过拉网式的人口排查,很多租客在房东的掩护下和警察打起了游击战,所以多次排查,收效有限。
四通八达的交通、低廉的入住价格以及不需要身份证便可入住,种种便利条件,使得这个城中村变成了我们城区最大的一个藏污纳垢之所:抢劫、盗窃、吸毒案件屡屡发生,后来更有好事者把村里的路灯全砸了个遍,只要夜幕降临,城中村就如同罩上了一块黑布,伸手不见五指。
案发现场位于村内的一条南北向的巷子里,巷子北段连接一条东西向的小路,南端则是两栋6层高的自建楼房。据报案人小宋介绍,她和死者小李是好朋友,当天晚上小李给小宋打电话,希望到小宋家中借宿,小宋答应了。从小李家到小宋家,行程不过半小时,但小宋左等右等一直都没等到小李,当她拿着手电筒沿着漆黑的巷子一直找到拐角处时,依稀看到了一个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走近一些,刺鼻的血腥味让她本能地往后退了几步,待她看清那人的长相,正是朋友小李。
技术队赶到后,对现场进行了勘验,确定案件性质为抢劫杀人。得知这个结果,在场的所有人都暗自捏了把汗。
现场漆黑一片,无关键物证、无目击证人、无视频监控,案件性质又是一起临时起意的抢劫杀人案,该如何捋出头绪,这让专案组犯了难。
那时破案,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办案民警们两人一组,以案发现场为中心,挨家挨户开展“扫楼式询问”,不放弃哪怕一丝一毫的线索。可即便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结果依旧不尽如人意。几十人的调查组连夜把城中村问了个遍后,只确定了一件事,凶手来自村外的概率要高于村内,但也不排除来自村内。
这推论现在听起来有些“云山雾绕”,可在侦查手段相对落后的当年,这种很有“哲学思辨”的结论,却经常能够听到。尤其是老侦查员,还时常把“办案多少得讲究点运气”挂在嘴边。
还好,我们运气不错。在城中村拉网式排查无果后,专案组立马改变侦查方向,怀疑凶手是尾随小李进入村内实施作案。
办案思路是有了,可专案组沿着城中村绕了一整圈,都没找到几个能用的监控探头。
最后,还是在距离城中村外围1公里的停车场监控里,发现了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模糊人影,经比对走路姿态,基本确定人影就是小李。而在她身后不远处,还有一个黑影,路过的车灯一照,黑影竟然有丝许亮光。
经专案组十余人反复观看、推敲,专案组得出一个结论,凶手可能穿了一件带有反光条的上衣。随后专案组扣住这条线索,通过外围扩线,串并侦查,最终将嫌疑人抓获归案。
由于当年这起案子办得比较经典,所以时常会被当作典型案例说给局里的新民警听。起先的几年,新警同志听得津津有味,直到城中村里里外外加装了各种安防设施,我才渐渐明白,当年的“老办法”已然成为“过去式”。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警务实战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科技巨变,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警务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更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回头想想,已经很多年没有人再提那句:“办案多少得讲究点运气。”现在的年轻民警们,更多的是关注证据、科技、协作、法治思维在办案中的重要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我常跟刚入警的师弟、师妹们说,你们赶上了一个祖国蓬勃发展的好时代。从警16年,我作为一名警务变革发展的亲历者,与祖国一同经历了风雨,见证了辉煌,深感荣耀与自豪。
警徽闪耀,忠诚无悔。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