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金同志,是在今年6月。那时我刚调至同里派出所不久,听闻古镇里住着一位离休的老公安,多年通讯员经历养成的“新闻嗅觉”告诉我,这一定是位有故事的老前辈。期间忙忙碌碌,终于在火热的8月采访计划成行。就这样,我带着00后新警小庄,走过老街,穿过深巷,敲响了老前辈的家门。
清瘦、个高、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是我见到金同志的第一印象。金同志本名金润源,今年95岁,新中国成立那年参加公安工作,金同志这个饱含时代特色的称呼就这样伴随了他整整75年。
我们问起老前辈的从警初衷时,他脱口而出道:“劳动人民翻身当主人了,我要像解放军一样为人民服务”。当这样一句像极了影视剧台词的话出现在现实生活时,我们肃然起敬。从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一路走来,历经新中国从筚路蓝缕到繁荣富强,还有什么比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更有说服力。
提到自己刚从警时的工作环境和物资配给,金同志告诉我们:“冬天就一件棉袄,两床棉被,一张草席”“吃不上大米,只有小米和面粉”“很艰苦、很危险”,这些简单的描述让我们对那时公安工作的高危险性和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彻底具象化。
与老前辈的对话持续了近3个小时,说得最多的就是群众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做群众工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一方面,群众对旧社会警察的印象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他们跟新中国的警察接触心有顾虑。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到群众中去,联系群众,帮助群众。”金同志和他的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誓言。抢险救灾、巡逻守卫、调解纠纷……群众危急危难之时,他们总能出现在群众身边。
说到抢险救灾,有一件事让金润源至今难忘。那次,他们接到求助警情,有3名群众被困在叶泽湖的湖心。当时正是寒冬,又遇到狂风大雨,但金润源没有犹豫,迅速带领两名队员驾船前往。冰冷的雨水和刺骨的寒风瞬间将他们打得湿透,“水就这样哗哗地从头上浇下来,我们的船也差点翻掉。”老前辈边说边向我们演示当时的场景,等3名群众被救下时,救援人员已冻成冰人。虽是8月酷暑时节,我们听着竟也生出了丝丝寒意。“他们叫赵阿六、袁阿大、陈云龙”,许是那次救援过于惊险,老前辈至今仍记得3人的名字。“以心换心、方得人心,他们肯定也一直记得您这位‘金同志’。”我说。
一次次的逆行,一件件的实事,最终让群众将心防卸下,金同志他们的工作也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1966年,一纸调令,金润源调至刑事侦查科从事刑侦工作。在没有技术手段的年代,老一辈的刑侦人靠最原始的“调查”“走访”“分析”,交出了一年刑事案件破案率达90%的骄人成绩。
寒来暑往,金同志在刑侦战线上一干就是24年,直至退休,他办理的案件无数,而每个案子的背后都有着他的故事。
那一年,侦查科接报一起强奸案,骨折在家的金同志二话没说,瘸着腿去了案发地;那一年,为了侦办系列案件,金同志连续蹲守了15个晚上,最终将犯罪嫌疑人擒获;那一年的大年三十,原本准备回家的金同志,忽然接到有人纵火的警情,为了尽快破案,他在事发地一待便是7天……
“一年365天,至少加班200个晚上,两日两晚、三日三晚不睡是常事,平时一个月回家一次,我最长一次四个月没回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我们好奇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金同志笑了笑说:“我们根本不考虑自己的!”一句简单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他们的坚守和不凡。
退休后,与老伴在古镇中深居简出的金润源依旧关心着公安工作,每每与邻居聊到与公安工作有关的话题,他都要认真地释疑、普法,邻居也都非常信服他。
“当警察很光荣,你们要珍惜这份工作。”对话的最后,金同志语重心长地说。
采访结束已近傍晚,屋外一阵急雨刚过,挂着水珠的紫薇异常夺目,我们踩着青石板往回走,脚下湿漉漉,内心沉甸甸。
有幸能与吴江公安的“活历史”对话,感受到我们来时路的艰辛,倍感荣幸。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代代人民警察接续奋斗,托举出了今天的成就。清萍起风、微澜成浪,我们坚信公平正义的信仰和力量必将在我们手中传递下去,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公安局同里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