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说好的戒烟的呢,怎么我打个电话的工夫,又抽上了!”民警小冷从一沓案卷中探出头,有些责怪地问道。老杨一言不发、双眉紧蹙,又猛吸了一口。
已经记不清这是在队里加班的第几天了,为的是侦破一起发生在33年前的陈年命案。一袋袋用棕色牛皮纸包裹的卷宗堆叠成小山的样子,把原本狭小的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
老杨还有两周就退休了,是队里资历最老的侦查员,而小冷刚从警校毕业还不满一年,也是队里唯一的女民警。老杨确实很想戒烟,可每每办案遇到瓶颈、思绪纷乱之时,又忍不住来上一支,似乎非常有助于思考,这是多年刑侦工作落下的“坏毛病”。烟雾缭绕中,愁绪飘散,却无法根除老杨心中的结……
思绪回到1991年,那时的老杨和现在的小冷一样,是个刚入警一年的新兵。“小杨,有命案,3分钟后楼下出发。”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他便被师傅叫醒。那一刻,小杨大脑空白了几秒钟,说不上是兴奋还是紧张,因为那是他第一次出命案现场。
“愣着干吗,赶紧的!”
“好的,师傅,我来了!”
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小杨闻着有些犯憷,而案发现场的样子,更是让他记忆深刻——案发现场搏斗痕迹明显,女主人倒在血泊之中。“天还没亮,有人按门铃,我去开的门,还没反应过来,那个人就用刀威胁我,听到呼救声,我老婆和儿子全都出来帮我,搏斗过程中我老婆被刺了好几下……”惊魂未定的报警人哽咽道。凶手作案动机不明,线索只有嫌疑人在现场遗落了一张标有4个三角形记号的本市地图及一包某品牌的香烟。
当时基本没有其他技术手段,只有用“苦功夫”换“真突破”。从地图标记的位置入手,小杨跟着师傅到处跑了好几个月,几乎走访了被害人一家所有的关系人,寻找习惯抽那个牌子香烟的嫌疑人,鞋底磨平了一双、笔记写完了一本,却一直未能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这让小杨陷入深深的遗憾与自责,是不是侦查不够全面?调查不够仔细?案发后的很多年里,他总会这样问自己。
如今,刑事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战攻坚水平不断提升,当年的悬案也在专案组的不懈攻坚下迎来了转机——成功比中了外省市公安机关录入的嫌疑人姚某!临近退休的老杨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激动不已。这么多年,这件案子一直都压在他心上,当年的办案民警陆续退休、调离,他也成了队里唯一参与过案件侦办的民警。
抓住嫌疑人的那一刻,老杨内心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此时的老杨,心境与33年前大不相同,少的是忐忑,多的是对命案必破的坚定。即使是在姚某对犯罪事实拒不交代的情况下,他也依旧坚信,这次一定能让真相水落石出。
于是,又是一句“用‘苦功夫’换‘真突破’。”小冷跟着老杨辗转多地,走访了158名关系人。“他以前在我们这儿的禽兔场做电工,月薪四五十元”“他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坐吃山空的”“他是个爱要面子的人”……姚某的人物画像在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中慢慢浮现,而另一路留在上海的侦查员也传来消息:地图上标记的地点在当年均有冷冻库,且与姚某当时供职的禽兔场存在业务往来。也就是说,姚某极有可能是搭乘运输车辆来沪作案。真相似乎逐渐明了,但到此为止,所谓的真相也仅停留于“老刑侦”的直觉和猜测,唯有找到铁证,才能真正让嫌疑人认罪。
“好好好,最后一根了……”老杨把烟掐灭。
“你少抽两根香烟,我少花点时间监督你,我还能多联系几个证人。”小冷打趣道,继续拨通手中的电话,“你好,我是杨浦分局刑侦支队民警,不好意思打扰了,关于33年前的那起命案,想向您再了解一些情况……”
“好的,我明天联系您进行辨认……”电话里的回复让小冷激动得从椅子上跳起来,老杨见状也瞪大了双眼,恨不得将电话抢过来。原来,一名目击者向警方反映,案发当日,他曾听到死者家中传来呼救声,便来到两户共用的天井进行查看,透过窗户看到一男子慌张地逃出,由于当时年纪较小,一直不敢提及此事。如果该证人通过辨认指认出嫌疑人,这将会是案件侦破的突破口。
5天后,面对民警的审讯以及证人的指认,姚某的心理防线最终被击破,如实交代了33年前因入室抢劫未遂而行凶杀人的罪行。
至此,时隔33年的陈年命案,在几代刑侦人的锲而不舍、强力攻坚下得以侦破。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正义的脚步从未停歇,通过不懈的努力让真相重见天日,让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制裁,守护百姓平安,是一代代刑侦人始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