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革命理想高于天,越是艰险越向前。公安队伍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更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一代代公安民警辅警为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而英勇奋斗,用热血与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
热血铺就忠诚的道路,榜样指引前行的方向。《人民公安报》成立40年来,始终聚焦先进典型,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通过宣传英模典型的感人事迹,有力激发了广大公安民警辅警踔厉奋发、昂扬奋进的勇气和力量。本版刊发多位记者编辑的采访手记,讲述他们参与海地中国维和警察、任长霞、潘东升、张子权、史礼海等公安典型宣传报道的经过,致敬公安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海地维和八烈士简要事迹
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海地共和国遭遇了200年来最强烈的7.3级地震,联合国特派团总部大楼发生严重坍塌。正在这里与联合国官员商谈维和任务的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和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8位警官,不幸被埋在大楼的废墟中。
经过60多个小时的不间断搜救,遇难的8位警官全部被找到。他们是: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
以手中之笔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0年1月13日上午,人民公安报社每天的编前会正如常进行。时任总编辑助理孙宝叶起身出门接了个电话,几分钟后,她返回会议室,面色凝重地告诉大家一个不祥的消息——当天凌晨,海地发生7.3级地震,中国赴海地维和工作组8位警察在地震中被坍塌的大楼掩埋,生死未卜!
错愕、震惊、担忧,写在每个人脸上。
8位同志中好几位是报社的熟人——
时任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局长朱晓平临行前一天,刚刚接受了公安报记者的专访;时任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郭宝山临行前,专门到报社协商纪念中国维和警察十周年报道事宜;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干部李晓明和报社记者是面对面的邻居;担任我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宣传官的钟荐勤是报社通讯员……
而我和朱晓平,更是有一段渊源。2007年6月28日,作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采访团成员,我们受到了时任中联办警务联络部部长朱晓平的热情接待。朱晓平高大儒雅,平易近人,见到“娘家”来人,格外亲切。他特意安排给我们腾了一张办公桌用于写稿。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实属不易。
大家一面为8位战友祈祷,一面密切关注事态进展,一股大战前的紧张气氛蔓延开来。
4天后,噩耗传来,8名同志确认全部遇难。
当时,我作为采访部主任,强忍悲痛,带着深切的怀念投入到采访报道中,冀望用手中的笔,告慰战友的在天之灵。
从17日开始,报社决定,调整采编运行机制,白天只留一小部分采编人员值守,其余人值守夜班。
报社指派一名专职编委到公安部机关办公,参加公安部每天上午的宣传工作例会,重要精神直接向总编辑汇报,另外派出6名记者24小时轮流驻守公安部发言人办公室、指挥中心等部门,保证“不漏掉任何信息”,争取拿到第一手信息。报社还紧急抽调8名精干记者,采访8位维和战友的同事和家人。8位记者连夜奋战,采访当天即完成了8篇人物事迹通讯。
党中央、国务院对前方抢救工作高度重视。1月16日16时30分,经过救援前线几昼夜艰苦奋战,大家最不愿面对的结果还是出现了——海地现场发现第一具遗体。那天的夜班,我们是在无比揪心和悲痛中度过的。
1月17日3时56分,前方救援队伍在搜救现场发现了最后一具遗体。消息传回国内,已是北京时间凌晨5时左右。社领导果断决定,放弃之前的常规方案,用全部四个版推出纪念特刊,二、三版两个整版刊登了8位烈士的事迹,报头和一版套黑印刷。
当天,尽管报纸付印时间推迟到了上午9时,但报纸出版后引起的反响始料未及。这期报纸也创造了一项宝贵的纪录——在国内所有日报中,《人民公安报》成为首家发布8名维和警察遇难消息并同时推出纪念特刊的平面媒体。在1月20日烈士遗体告别现场,数千份《人民公安报》纪念特刊被悼念的民警和群众争相传阅。
看到这一幕,已经连续工作了3昼夜的我,在悲痛之余产生了一丝丝欣慰——我和报社的同事们,以我们的方式,表达了对逝去战友的哀悼和纪念。
(中国警察网记者 刘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