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五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后,首场“部长通道”如约开启。本报记者张铮摄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后,备受瞩目的首场“部长通道”如约开启,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接受采访,回应社会各界关切。
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启动实施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
阴和俊介绍,2023年,我国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启动实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我国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就是大家讲的“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速喜人。
下一步,科技部将加大科技攻关,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强战略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到2035年建成国家水网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274万水利建设者鼓足干劲、奋力拼搏,聚焦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四大水问题,实施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四大类工程共计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进一步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按照《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目标要求,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李国英表示,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进行了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
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唐仁健介绍,实行过渡期以来这3年,我们保持过去的力度和劲头,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没有发生整乡整村的返贫。2023年,脱贫地区832个县所有农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96元,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增速;每个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吸收90%以上的脱贫户参与其中,实现分享收益;脱贫劳动力每年外出打工人口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早发现、早帮扶,动态消除风险’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唐仁健表示,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明确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要搞清农民的真实需求和诉求,不能搞主观主义的一刀切、搞形式主义的图虚名。
中央企业要摒弃“挣快钱”理念
张玉卓介绍,今年,中央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他表示,将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在产业升级方面,中央企业要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中央企业要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资、短期收益、追求规模、追求脱实向虚、挣快钱等。”张玉卓说,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警察网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