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位于舟山本岛东南部,是我国最大的渔港和海水产品集散地,每年因水产品交易、渔业生产、海损事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量大面广。为切实维护辖区平安稳定,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躬耕“枫桥经验”,着眼海上纠纷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有效破解“动态管理难、发现处置难、源头预防难、调处化解难”等问题。
一、红帆“领航”。针对海上矛盾纠纷“动态管理难”问题,深化“渔港先锋”党建品牌,打造党员先锋“瀛洲红帆”船,培育海上纠纷化解“领头雁”。创新实施“航行的支部”海上党建工作,织密海上组织体系,并将船长为党员或有3名以上党员的渔船、运输船,明确为“瀛洲红帆”船,构筑海上平安“战斗堡垒”。发扬“蚂蚁岛精神”,打造“精网微格”“四有”民情预警、“三红三共”等党建联建品牌,以红色引领发展壮大“海上老娘舅”等民间调解组织,形成“红帆船长+党员船员+骨干渔民+东海渔嫂”的自我管理团队,建立海上纠纷化解、安全联防、抢险互助等工作机制,努力将风险问题第一时间化解在前端、在初始。
二、海陆“织网”。针对海上矛盾纠纷“发现处置难”问题,创新运用发源于舟山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推行“海上网格”管理和海陆“融合治理”。构建海上移动网格,将184余艘渔船编组划分为 4个海上网格,每个网格由“红帆船”或“调解示范船”带领,船老大为网格长,按“一格四员”配好调解员、信息员、法治员和社区矫正员,落实隐患排查、矛盾调解、安全管理等职能。在陆上打造“融治理”中心“平安小苑”,设立法院、海警、海洋与渔业局等11个专业工作室,推动“海上事陆上解”,使之成为海上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三、平安“起锚”。针对海上矛盾纠纷“源头预防难”问题,抓住“人”的主要因素,抓好“出海前、航行中、归港后”三个环节,强化矛盾纠纷源头管控。依托“法治渔港”,开展渔船民普法学法、法律体检,在休渔季开设“伏休课堂”集中培训,拓展“海上讲习所”远程教学模式,多渠道多元化开展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等专题学习,每年轮训涉海涉渔人员200余人次,系好了渔民平安出海“第一粒钮扣”。依托“智航远洋”平台,建档审查远洋渔业企业出海船员信息,有效预警阻断高危风险,实现“陆上问题隐患不下海”。
四、法治“稳舵”。针对海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难”问题,坚持法治支撑、数字赋能、多元协同,推动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建立海上社会治理中心,依托“海上共享法庭”、“大综合一体化”海洋执法、“科技管控港”、“海上枫桥”浙里矛调等系统平台,实现海上矛盾一站受理、调处流程一体运行、分析研判一图展示。发挥海警普陀工作站作用,持续动态开展海域巡防,严厉打击各类涉海违法违规行为,沈家门海域案件综合发案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1%。积极打造“枫调渔顺”人民调解品牌,创建“小螺号”矛盾纠纷收集信箱,在舟山国际水产城、沈家门夜排档等设立“渔港枫警”“平安沈心”人民调解工作站(室),与省内、省外沿海涉渔地区建立人民调解跨域协作机制,海上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