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被赞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有1.5万外商常住义乌。近年来,义乌市委政法委统筹,司法局牵头、多部门联动,设立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外调委”),聘请在义经商的外商担任“国际老娘舅”,创新“以外调外”工作法,有效把国际贸易带来的涉外纠纷化解在市场、消解在萌芽。截至2023年9月,累计化解涉外纠纷1219起,涉及金额1.32亿元,化解成功率达98%。
一、“洋舅和调”发挥亲和力,让老外不见外。一是严把“三关”建队伍。严把“语言关”,要求精通包括中文在内的三种语言;严把“诚信关”,要求无违法或不良记录;严把“业绩关”,要求在中国有注册贸易公司且经营状况良好。目前,组建了一支来自13个国家的14名外商调解员队伍,实现世界9大主要语种全覆盖,并对其中3名法律素养好、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外商调解员聘请为“首席外籍调解专家”。二是严选“方案”促调解。创新合议制度,由3名中外调解员综合分析纠纷案情,基于合情、合理、合法三方面考虑提出“调解建议方案”,经双方当事人认可即可制作协议书并监督执行。三是严抓“三必”明流程。严格落实“三个必须”原则,即每个流程必须有中文翻译在场、每个共识达成必须要明示确认、每个协议必须跟踪回访,极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率和满意率。
二、“多元联调”提高公信力,让外调不外行。一是诉调衔接“一站式”化解。“外调委”将涉外人民调解与民商事审判及诉讼调解有效衔接,与义乌法院、宁波海事法院分别合作设立“诉调对接中心”,由专业法官为中外调解员提供法律指导,并引导当事人落实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制度。二是警调联动“一体化”防范。公安部门发现有可调解的案件及时对接“外调委”调处,外商调解员则协助提供信息线索、帮助联系沟通。三是律调结对“一揽子”服务。建立律师和外商调解员“1+1”结对机制,义乌律师协会每日选派一名有外语基础和经验丰富的律师“坐阵”“外调委”,随时为外商调解员和来访客商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
三、“靠前近调”提升服务力,让解纷更便捷。一是数字赋能实现线上云调。通过“移动微法院”线上平台,中外调解员可破解时空限制开展视频调解,并实现调解申请在线提交、调解协议在线签署、协议文书在线送达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微信调解实现个性定制。充分运用微信应用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推行微信调解“一案一室一方案”工作机制,“个性定制”调解方案,实现远程中外语“背对背”调解等功能,促进涉外纠纷异地调解。三是优化布局实现就地近调。优化建立“1+X+Y”调解站点体系,在市场内设立1个“外调委”“总部”,在外国人居住集中的社区设立X个以外商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并在各分市场、行业协会设立Y个调解服务点,实现涉外纠纷调解少跑腿。
四、“法治润调”凝聚治理力,让纠纷少发生。一是构建纠纷预警体系。建立中外客商市场贸易“诚信档案”,对经数据分析存在高风险的预警信息在市场网格微信群、“义乌购”等平台发布。同时,通过中外客商“朋友圈”转发预警信息,积极引导中外客商加强自我约束、倡导诚信合法经营。二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多元法治文化交融,组织中外调解员、留学生等参与诚信打卡、平安市场创建等活动,在提升法治素养同时传播中国兼容并包的“和”文化,感受“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三是织密普法服务网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普法机制,线上依托“义乌普法”微信公众号,每年举办外商调解员主讲、多语种同步翻译的普法活动,发布“以案说法”典型案例等。线下每年组织中外调解员、普法志愿者开展“法治宣传月”普法活动,鼓励体验或参与过涉外调解的外商成为外籍普法志愿者,运用“现身说法”提升涉外法治宣传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