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晨光洒在正阳门箭楼上。往北看,巍巍故宫,一眼回望六百年风雨沧桑;向南观,前门大街八方来客与人间烟火交融。
作为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正阳门可谓是连接北城“宫廷文化”与南城“市井文化”的枢纽,“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可‘处江湖之远’,正阳门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关战修走在“老地盘”上说道。
“如果把北京中轴线比喻为一条文化长龙,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就是龙头所在,而箭楼就处在‘龙睛之地’。”关战修认为,是前门为北京市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汇聚画龙点睛。
正阳门箭楼。
漫步在848米长的前门大街上,好似穿越时光隧道,百年老字号依然传承经典,正阳门从历史上的“皇城正门”变成今天北京的“文化之门”,见证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着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前门大街派出所守护前门平安“烟火气”的孜孜追求。
10月31日,前门大街派出所民警在辖区巡逻。
“祥瑞”雨燕,飞过正阳门下的岁月变迁
“前门”,从来不只是一座箭楼、一条大街、一片老城区,而是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市井文化沉淀背后折射出的古都文化与北京精神。这一切,有它见证——
在北京,没有谁比北京雨燕更懂“前门”——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
珠市口地铁站换乘通道内的墙面装饰、前门大街旅游品商店里的燕子风筝、正阳门箭楼上的燕巢……在前门,雨燕的印迹随处可见。小小雨燕,寄托着北京人太多情感。
“讲到前门历史,一定绕不开这个城市精灵。”每年的春夏晨昏之际,关战修都会特意来看看雨燕,看它们在正阳门上安家,在前门大街上空追风竞逐,发出悦耳的叫声。
600余年来,前门一直是雨燕的“老家”,前门的历史始终有雨燕见证。
从明清飞到民国,从解放军正阳门下进京飞到新时代党和国家每一次重大庆典,小小雨燕感受过正阳门“卫皇都而拱宸居,隆观瞻以示万邦”的煊赫,也见证过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的铿锵步伐。
“冬天看不到,还怪想它们。”如今,值守在前门大街北口执勤点,民警郑仿栓总会下意识地看看箭楼顶。在前门大街派出所,雨燕是朋友,也是一同站岗的“伙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整晚执勤过程中,是雨燕的叫声陪伴自己,度过漫漫长夜;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雨燕环飞,成为“编外空中梯队”,庆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还有1年退休的郑仿栓,早已数不清雨燕陪自己度过了多少班勤务。
“一直以来,雨燕都被认为有祥瑞与守护之意,是平安祥和的象征。”关战修认为,雨燕早已成为古都北京的文化符号与精神代表。
曾经的雨燕,常从皇城宫殿飞过正阳门上空,飞到繁华商号、胡同人家,见证前门商业变化、市井变迁。
“雨燕,我们打小就喜欢。”前门大街派出所副所长敖纲从小生活在前门附近的廊坊头条胡同,小时候家里院子常有雨燕飞过,对于雨燕背后的北京精神,他有自己的认识。
“雨燕温良、亲切,像老北京人的精神性格,正如士农工商云集前门,人与人之间包容交融。”敖纲记得,小时候,一碗大碗茶就能拉近邻居间的距离,胡同里的片警知道每家的灯绳在哪。
在前门大街派出所,不同民警心中有不同的雨燕。
“守护平安要像雨燕一样坚韧有毅力。”郑仿栓说,过冬迁徙,雨燕飞行距离常达1.6万公里。雨燕有“鸿鹄志”,民警也要不惧风雷,敢于搏击,忠诚守护。
“服务群众要常‘飞入’百姓家,态度要像雨燕一样亲切。”敖刚一直努力掌握好辖区社情民意,为百姓站岗、为游客服务。
“铛铛”声响,奏响穿越时空的平安乐章
日落前的正阳门。
“铃铛”声声,传递平安。正阳门上的铃铛,在古时,祈福帝王出入平安。前门大街上的铛铛车,开动时叮当作响,提醒路人注意安全。如今,“平安前门”的乐章依旧,他们一同演奏——
在北京,一代代民警见证着变迁中的“前门”——北起天安门广场最南端,南至珠市口大街的中心隔离带,东到前门东路,西至步行街西侧的商户区,前门大街848米,辐射大街东侧0.6平方公里的小小辖区,成为前门大街派出所民警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
秋风吹得天空湛蓝,暖阳晒得银杏金黄。北京的秋很美,老舍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前门大街民警还说“最好能住在前门”。
“越是节假日越忙,以所为家是常态。”前门大街派出所所长杜毅说,保证辖区平安是职责所在。
正阳门箭楼前的前门大街,是明清皇帝出内城前往天坛、山川坛(明万历年间改为了先农坛)祭拜必经之地,被称为“御道天街”。如今,缓行于此的早已不是龙车凤辇的皇家仪仗,而是纷至沓来的游客。
随着前门胡同居民搬迁,五牌楼、箭楼修缮一新,老字号回迁,新潮牌入驻,前门大街已经成为集旅游、美食、购物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旅游步行街。
11月1日,前门大街派出所民警在辖区老字号商铺开展反诈宣传。
被美食香味“馋”,被问路群众“围”,成了民警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熟悉大街是入警第一课。”晨会上,前门大街派出所副所长张召龙提醒新警,尽快熟悉大街的商铺街巷及周边交通,“回答好游客咨询,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服务。”
“一到执勤点,经常会被顾客围住,各种问题纷然而至,一天下来,没有谁还能声若洪钟。”张召龙说,润喉糖消耗最快,民警的声音常年嘶哑成了特色。
深秋的傍晚,天气转凉,灯影摇曳中,游客依旧摩肩接踵。11月以来,前门大街游客始终络绎不绝,特别是周六日,每日接待量常达7万人次以上。
10月26日,前来游玩的孩子们和民警打招呼。
“大人看好孩子,注意安全”“拍摄铛铛车别站在轨道上,别挨那么近”……“铛铛”声由远及近,“铛铛车”缓缓穿过人群,穿过商铺的叫卖声、群众的欢笑声,鲜鱼口胡同执勤点上的民警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更洪亮一些。
“铛铛车”是老北京人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它的车头常挂一只铜铃铛,行驶时发出“铛铛”声响,用来提醒行人。
1924年,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在前门正式通车。
2009年1月1日,改造后的新前门大街铺设了有轨电车铁轨,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车”重新开通。
随着越来越多传统“项目”在前门大街“复活”,那些照片里的记忆,在一代代民警的见证下,重新焕发生机。
“要让游客平安看景。”杜毅介绍,派出所对辖区进行网格化管理,采用动态巡逻和点位执勤相结合,科学划定巡控路线,创新建立“拍照打卡”制度,全力保证辖区平稳有序。
10月31日,游客在前门大街留影。
“吆喝”阵阵,百年老字号里乐享幸福真谛
“每逢休息,你说皇上他能去哪,前门这么近,是不是也忍不住来看看热闹。”一句玩笑,点出了前门大街的繁华。在前门,始终有老北京的“衣食住行”,有老北京的“烟火味道”——
在北京,没有什么能比老字号更代表“前门”——全聚德、东来顺、吴裕泰……一串串叫得响的老字号,充满历史韵味,充溢着美味。
“经典的烤鸭子,烤鸭子”“坛肉!扣肉!米粉肉”……走在前门大街,店铺林立、人流熙攘,灯笼型的复古街灯引人注目,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有韵有辙。
前门是众多老字号生根发芽的地方。在这里,既有老北京人“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的全套“奢侈品”行头,也有老街坊们津津乐道的都一处烧卖、义聚成炙子烤肉、张一元茶叶……
“东来顺用景泰蓝铜锅涮肉,羊肉鲜嫩美味;天兴居的炒肝倍儿地道,老街坊们都爱吃;还有全聚德的烤鸭起源店内‘百年炉火’的火种燃烧至今……”说起大街上有关吃的老字号,前门大街派出所民警孟凡一如数家珍。
为了更好地服务商户,派出所将辖区划分网格,指定民警与网格商户负责人进行对接,与商户加强沟通。
作为责任民警之一,孟凡一的日常工作就是及时开展走访,了解商户的急难愁盼。
“遇到矛盾纠纷、商品丢失等问题,孟警官总是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吴华侠是老字号都一处的店长,从学徒成长为非遗技艺传承人,她见证了前门大街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代民警对大街的付出。
今年9月,陆续有18名新警来到派出所,孟凡一也像自己的师父当年那样,带着新警一个商户一个商户走访,给他们讲老字号的故事,全力保障商户安全运营。
10月26日,前门大街派出所民警在正阳门箭楼下执勤。
最喜百年“烟火气”,平平安安才是真。
夜幕璀璨,老字号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前门大街派出所政委李振斌巡走于此,笑道:“游客、商户脸上灿烂的笑容,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这样的前门,谁能不爱。”
一线随笔:平安“警”色 人间至味
石杨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站在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的正阳门箭楼前,聆听着传唱30余年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推开岁月的大门,向南眺望前门大街——古色古香的琉璃瓦、绿树掩映的古宅院,伴着店小二的叫卖声,北京滋味扑鼻而来。
在这最美的季节,四九城品“京味儿”,前门大街是必去的打卡点。到张一元品一杯好茶、进天兴居喝一碗炒肝,去荣宝斋赏大家字画、在广誉远求医问药……848米长街上,列肆如栉、游人云集,正应了民谣里唱到的“大栅栏里买卖全,绸缎烟铺和戏院,药铺针线鞋帽店,车马行人如水淹。”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了数位商户负责人,他们眼里的前门各有不同,但对“前门警察”的印象却是一致的。
台湾会馆的工作人员对前门大街派出所历任所长如数家珍,说个个都是他们的后盾;全聚德的员工说起民警,直道“那叫一个细心和耐心”;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负责人说他们是“只要有事,火速赶到”;都一处的非遗技艺传承人看到熟悉的老民警,亲切地叫着“老哥”。
前门大街派出所政委李振斌说,辖区内安全稳定无事故,商户安心、游客开心,我们就觉得夜没白熬、班没白加、路没白走。
站在箭楼上,一个转身,便是从沧桑历史进入人间烟火。夜幕下,热闹的前门依然人来人往,古老的前门在老味道中绽放着新的魅力。一抹抹藏蓝穿梭其间,是街上最靓丽的“警”色,肩上警灯闪闪,百姓平安满满。
记者手记:传承,这方热土的精神内核
邬春阳
传承,是技艺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漫步北京中轴线,畅游前门大街,你会发现,到处都有传承的故事。
在这里,传承是全聚德起源店“百年炉火”内从未熄灭的火种,是都一处烧麦馆代代传承的制作技艺,是赓续发展的商业文化,也是派出所民警为平安执着坚守的精神接力。
中轴线上,文化脉络、历史传承始终与稳定的社会环境相辅相成、休戚相关。平安背后,处处有人民公安的身影。
“小孟警官,反电诈视频我们已经在循环播放啦。”“老丁,退休了也常回来看看呀!”……走进前门大街上的“百年老字号”,会发现店家们对民警都不陌生、格外亲切。
这种熟络,是民警日积月累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成果,来自每一位民警对前门大街发自内心的热爱。
让记者难忘的是,今年退休的老民警丁景山,时隔数月再次回到派出所,对大街一草一木的珍视、对老字号的如数家珍令人动容。
“我是从小在前门大街上跑着长起来的。”作为从小就住在前门大街的老街坊,从小时候的第一张照片到入警的证件照,从警礼服照片到退休的纪念照,丁景山所有重要时刻的照片都选择在前门大街口的大北照相馆拍摄。
衣食住行,日常百货,前门的老字号陪伴着老丁,而老丁也守护着老字号。当前门大街“镇水兽”遗迹进行考古发掘时,是老丁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为专家们精准“定位”提供了重要线索。
幸运的是,在前门大街,老丁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是众多守护平安民警的缩影。
如今,前门大街仍在改建维护,许多新兴国货与网红潮牌也在不断进驻。尽管派出所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为民服务精神始终在传承。
临别时,派出所的中青年民警带着今年入职的新警将老丁送到了门口,“三代”民警的接力守护也让我们相信,传承不仅仅在百年老字号里,也在前门大街派出所里,民警们将继续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守护老字号、新品牌的兴旺发达,让这一方热土的平安“烟火气”更氤氲。
总策划:孙福会
监制:邵清滢 蒋熙辉 苏传庚 陈雪峰 孙军 刘学刚
执行策划:张耀宇 王丽雪
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文字/邬春阳 石杨 洪岗岗(实习生)
摄影/张建鑫 新媒体/张安玉
视频/黄亦程 金棪松(实习生) 唐燕(实习生)
图片编辑:陈路坤
版式、美术设计:郭亮 王斯佳
LOGO设计: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