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华夏先民通过观测天象定位空间
在此过程中形成了
以“中”为美为尊的观念
“以中为尊”产生了“居中而治”
北京老城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建立
城市布局中轴对立,主从有序
形成了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
城市建筑与文化空间序列
北京“中轴线”
图源: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官博
景山
海拔高度94.2米,山高45.7米
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
在这里
你能感受到
北京中轴线贯穿南北、生生不息的魅力
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
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指出,这座小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鸟瞰皇宫的最佳位置,而且它几乎是这个全新城市规划的几何中心。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写下诗作《景山》,称其“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乾隆皇帝则在《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将景山比作“宫殿屏表”,足以看出景山之高。
景山是如何“崛起”的?
历史变迁 >>
远古时期,景山所在的区域,原是永定河故道中的一处岛屿
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都时,将拆除元代旧宫城的渣土和新挖的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压在元朝所建延春阁旧基上形成一座土山,取名“万岁山”,又称“镇山”
清代,承袭明代制度,景山仍为皇家御苑。顺治十二年(1655年),“万岁山”改名“景山”,并沿用至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景山园内古建遭到严重破坏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景山正式对外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景山公园整理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7年,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停止对外开放;1978年重新对外开放,200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
从景山公园南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绮望楼。取名“绮望楼”,指这里是登高远望、观赏美丽景致的地方。
五峰五亭
景山五峰初时并没有建筑,清乾隆时期对景山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在每峰上各建一亭,供奉五方佛。自西向东依次为:富览亭、辑芳亭、万春亭、观妙亭、周赏亭。
万春亭
其中位居中央的万春亭最为高大,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是北京老城最高和最佳的观景点。
观妙亭
寿皇殿建筑群
寿皇殿建筑群由内外两层院落组成,整体建筑仿照太庙规制而建,总建筑面积约3798平方米,是中轴线上的第二大建筑群,包括寿皇殿正殿、东西朵殿、东西配殿、东西碑亭、神厨、神库、寿皇门、砖城门、宝坊等建筑。
宝坊:牌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景观,位于寿皇殿广场的这三座三间四柱九楼式牌楼,上有乾隆御笔匾额,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御制牌坊。
寿皇门:又称戟门,是寿皇殿的正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当年皇帝就是穿过这道门进入寿皇殿的。
寿皇殿:殿内最初供奉康熙帝“神御”,后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御画像,成为清代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
殿覆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前后带廊,九五至尊,既展示出皇权威严,也传承了慎终追远,敬祖孝亲的文化传统。
牡丹
每年四月,“绿肥红瘦”之际,正是牡丹盛放时。景山公园的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如今,已拥有国内外牡丹品种500余种、两万余株。民间素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一说,景山公园的牡丹文化季也在这时举行,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真可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景山公园内盛放的牡丹(景山公园供图)
古树名木
在景山公园牡丹园的东侧有两棵苍劲挺拔、高大威武的古柏,就是景山有名的“二将军柏”。
在景山有一株千年古槐,远看树干高耸挺拔,枝干舒展昂扬。但是近看就会发现这株古槐的主干早已朽空,只剩下很薄的木栓层和树皮维持着生机。有趣的是,在朽空的树于中又生出了一株小槐树,成为了北京城中独一无二的“槐中槐”。
明清时期的皇家御苑
如今
成了供市民游客
游览休憩的人民公园
在这里
历史与时代交融
空间与时间交织
文化与文物交汇
守护好文物安全、园区安宁
就是守护民族根脉和中华文明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头顶警徽、身披藏蓝
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在紫禁之巅
守护着景山公园的和谐与安宁
总策划:孙福会
执行策划:张耀宇 王丽雪
融媒体报道组记者:田海军 袁猛 温凯 智巧怡 李然 张庆扬 于晓 张玲秀 董蕾阳 唐娜 王志富(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