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南川东路派出所辖区居民沿着南川河道或休闲散步、或赏花钓鱼,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近年来,南川东路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零距离服务群众、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工作机制,在南川河畔描绘出了动人的新时代“枫”景。
西宁市公安局南川东路派出所社区民警走访群众。高媛 摄
架起警民“连心桥”
“请问我的居住证办下来了吗?”“警察同志,街上躺着一名醉酒男子。”……自从加入了“邻里牵手”微信群,南川东路派出所社区民警王子光每次都会花时间认真记录群众提出的问题,协调社区、物业共同解决,并将结果在群内反馈。
截至目前,南川东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共建立微信群79个,及时高效处置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日子长了,辖区居民越来越认同派出所的工作。
近日,南川东路社区民警朱红卫通过“邻里牵手”微信群了解到,南川东路某小区很多住户和物业公司就停车收费问题产生矛盾,闹得不可开交。
朱红卫第一时间联系小区部分业主和物业负责人召开联席会议,整理相关意见建议,上报上级部门,最终将停车费定在了物业和业主均能接受的合理区间,成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得到物业公司和居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作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南川东路派出所不断做实基层社区警务。通过5年精耕细作,“邻里牵手”微信群已覆盖南川片区所有家庭,入群群众超3万名,全所8名社区民警共解答群众咨询2.7万余次,解决民生问题千余件。
夯实平安“压舱石”
今年6月,南川警务区社区警务队调解室接待了一对邻居,他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警察同志,住我家楼上的两个孩子每天在家打闹奔跑,我和我的家人不堪其扰。”“我家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在家发出声响在所难免啊。”
为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南川警务区社区警务队主动邀请当事人符先生与王先生来到派出所调解室进行调解。最终社区干部、小区物业、社区民警三方从邻里关系到法律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确引导双方诉求,很快找到了矛盾症结所在。
“在三级调解矛盾纠纷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拓宽办事处、社区(村)、司法所等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建立齐抓共管、协同作战、上下联动、信息畅通的大调解格局,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南川东路派出所所长王会峰有感而发。
为进一步深化细化矛盾纠纷三级调解机制,南川东路派出所与城中区司法局、辖区司法所积极沟通,制定了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方案,让每一名社区民警都获得了人民调解员的资质,与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共同参与辖区婚恋家庭、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等易引发治安问题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两年来,南川东路辖区未发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重大“民转刑”案件,集中解决各类民生类矛盾纠纷483件。
打造发展“新引擎”
“马警官,真是太感谢你了,解开了我们两家好几年的疙瘩!”“马警官,多亏了你到我们家讲解反诈知识,要不我老伴真的就把我俩的养老钱转出去了。”……群众口中的马警官,是南山东路派出所的社区民警马俊杰。
“自‘两队一室’警务改革实施之后,我的管区从2个增加到5个、管区人口增加了3万人,但是通过一段时间运行之后,我发现自己比改革前有更多的时间和群众打交道,工作效能也明显提高了。”马俊杰说。
社区民警离老百姓最近,只有走出去、沉下去,更多的社情民意才能浮上来、显示出来。“两队一室”警务改革实施后,南川东路派出所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做优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推动派出所“主防”落地落实,全所8名社区民警全部兼任社区(村)党支部副书记,超八成的时间在社区(村)工作,基层“小网格”托起辖区“大平安”,推动社区警务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派出所基层治理硬实力、要素管控力、便民利企服务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