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比重达18.7%。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
在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工作中,全国公安机关始自2022年4月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令很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印象深刻。
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依法打击、整治规范、宣传教育“三箭齐发”,打了一场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整体战、攻坚战。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群众对专项行动的满意度达86%。
数字化时代,如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守护好“银发族”的钱袋子?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支出新招。
【现状】
养老诈骗手段、案件呈现新特点
“从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年审结的案件来看,涉养老领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类刑事案件5件、诈骗案6件,涉案金额达1.436亿元。”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南宁市委主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梁满红告诉记者,养老诈骗案件呈现传统作案手段高发、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受害者损失巨大等特点。
据报道,江西省2019年以来审结的195件涉养老诈骗案件中,声称提供“养老服务”的50件,鼓动投资“养老项目”的115件,两者占比84.61%。办案人员表示,这些所谓的“项目”多半是虚假包装吹起的泡泡,涉案公司舍得在营销上下本,组建或聘请专业化团队自我包装,正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流窜作案是养老诈骗的另一显著趋势。不少诈骗分子从事养老项目虚假宣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规避惩处的“预案”也越做越精细。
【原因】
城乡数字鸿沟导致老年人易受骗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向记者谈起养老诈骗时表示,虽然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诈骗分子手段花样不断翻新。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较为狭窄、对新型骗局认知薄弱的漏洞骗取钱财,甚至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这样的骗局屡屡发生。”甘华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当城市的反诈氛围越来越浓时,部分诈骗分子将眼光转向信息相对闭塞的县城乃至乡村,开始谋划“送骗下乡”。
“老年人判断力减弱、多病共存的状况,也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诺敏担忧地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网络掉线”问题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老年人数字生活研究课题组近日一份关于“农村老人数字困境”的研究引发关注和共鸣。调查显示,城乡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步伐分层明显,数字素养差距较大。农村老人智能手机接入难、使用难、学习难、易受骗等问题更突出,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有待破解。
【防治】
完善立法、加强宣传、全链条打击
针对近年多发高发的养老诈骗,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防治养老诈骗?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法律、宣传等方面提出实招。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监事长、吉林功承律师事务所主任迟日大寄希望于立法层面。他表示:“要将数字时代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要求全社会在信息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新兴立法的修改完善过程中加入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内容,形成数字时代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治矩阵。”
此外,今年,多位代表委员相继提出城市和农村要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议,防止老年人“网络掉线”被诈骗。
在宣传方面,甘华田建议,可利用网络媒体、电视、报纸、展板、广播、传单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反复宣传养老诈骗案例、诈骗手法等。
“要把打击锋芒对准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等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违法犯罪,严格依法办案。”在依法打击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副局长孙建国表示,全链条打击养老诈骗犯罪、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养老钱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