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马鞍山村警务室民警刘海东走访辖区村民,与张国利夫妇交流谈心。
马鞍山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地处燕山山脉七老图山系深处,位于北京东北方向,直线距离北京约350公里,是一个以山葡萄栽植和乡村旅游产业为主的多民族融合聚居村。
8月14日,记者跟随喀喇沁旗公安局锦山派出所马鞍山村警务室民警刘海东走访辖区村民。
“刘所来啦!”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健步上前,把刘海东拉进自家院内。刘海东是原喀喇沁旗森林公安局马鞍山派出所所长,当地村民习惯称他“刘所”。
小院蔬果飘香,李子挂满枝头,瓦房干净敞亮。
“做啥呢?这么香。”刘海东撩开门帘钻进厨房。
“熬豆角子(当地方言,意为“炖豆角”)呢!”张国利的爱人笑声爽朗,“晚饭在这儿吃啊!”
“唔,闻着……像是咸了。”刘海东揭开锅盖,嘀咕一句,大伙儿乐了。
一会儿,刘海东和张国利夫妇在院里树荫下坐定,聊开了家常,那亲热劲儿似老友、似亲人。
2019年7月15日,在赤峰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就是在这里和大伙儿拉家常。
几年光景,马鞍山村变成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森林乡村,马鞍山也成了国家级AAA级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山中的宝也不少,春天的野菜,夏天的蘑菇,秋天的榛子。光靠采摘山货,一人一年就能挣上一两万元。
在马鞍山村,山越来越好,人也跟着富了。
“光富了还不够,村里更需要安定的环境。”张国利告诉记者,2020年,有人收购了他家种的山葡萄,过了两年都不给钱。直到2022年,张国利向公安机关求助,在民警的协调下,这个人结清了欠款。
马鞍山村面积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00多人,常住人口只有562人。由于村子旅游产业长足发展,带动了住宿、餐饮等产业,熙攘的游客打破了小山村的平静。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面对新形势,喀喇沁旗公安局推动警力下沉,专门设置了马鞍山村警务室。目前,全旗共有村社警务室20个,配备民警20人、辅警20人。
延伸服务触角、贴近基层群众,马鞍山村警务室的成立,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抓基层基础的具体实践。
2021年5月,马鞍山村村民终于有了家门口的警务室,刘海东和蒙古族小伙、辅警巴特尔成了“我们村的警察”。
警务室很小,面积仅能容纳两张桌子、四把椅子。警务室又很大,装得下辖区百家千口的民生日常、心中盼望。
“我们认识刘所20多年了,大家熟悉他、信任他。”张国利说,他们有啥事都愿意找警务室,真能解决问题。
马鞍山村警务室除了承担马鞍山村的治安防控、户籍管理、服务群众等工作,还有维护林区安全稳定的重任。警务室还和辖区的马鞍山林场成立了巡防队,参与辖区群防群治。
山乡里,岁月长。算上在原马鞍山森林派出所任职的18年,刘海东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20年。他说,马鞍山村民风淳朴,案件极少,多的是家长里短、人情冷暖。
“去年马鞍山村一共发生了14起警情,均为矛盾纠纷,全部及时化解,做到了‘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刘海东自豪地说,十年来,马鞍山村没有发生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涉赌、毒案件和刑事案件。
(执笔:记者谢俊思、付静、石杨、唐建权、张佳良 摄影:记者陈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