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白奴”(蒙古语,意为“你好”)是他的口头禅,“大嗓门”是他的特征,他是中蒙两国司乘人员信任的“赛因察戈答”(蒙古语,意为“好警察”)。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大队副大队长斯日古楞。
“甘其毛都在蒙古语中是一棵树的意思,我也要当一棵树,在这里牢牢扎根。”斯日古楞说。今年5月,斯日古楞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坚守口岸10余年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是目前国内对外开放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之一。由于地处半干旱草原,这里沙尘天气很多,昼夜温差能达20摄氏度。牧民中流传着一句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每天,有大量运输煤炭等矿产品的货车从口岸进出。晴天一身灰,风天满嘴煤,成为斯日古楞和同事们日常执勤的真实写照。
“我在这里干了10多年了。这里有280余家企业,高峰时期每天有2000辆次车辆进出。”斯日古楞说。
每天通过口岸的货运车辆驾驶员90%以上是蒙古国司机,如何更好管理服务他们?斯日古楞的诀窍就是做好交流沟通。于是,“赛白奴”成了他的口头禅,逢车必招手、见人必打招呼成了他的招牌动作。
此外,“大嗓门”也是中蒙两国司乘人员对斯日古楞的最深印象。对乱停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斯日古楞第一时间大声劝导,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
“干工作一定要带着感情,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把你当亲人。”斯日古楞笑着说。
当警察就要为老百姓办事
甘其毛都镇辖区4317平方公里,共有农牧户837户、1486人。牧民们居住分散,近的几十里,远的上百里。为了让牧民掌握交通安全法规和出行安全常识,斯日古楞几乎跑遍了每一户牧民家庭。他唠家常、话安全,并留下宣传资料和手机号码,反复叮嘱牧民有事就给他打电话。
在学校,斯日古楞每次都要和孩子们进行互动,用纸箱板画上信号灯,用白灰在地上画上斑马线让孩子识别体验。他说:“虽然咱这儿条件差,可是交通安全教育一刻也不能落下。”
斯日古楞主动与5户贫困户“结对认亲”,通过安排务工、协助开设牧家游等形式,带领他们全部实现了脱贫。图古日格嘎查书记额尔登贺希格说:“他干工作认真踏实,处处为我们农牧民着想。”
从甘其毛都到海流图的136公里路段,是S212省道运煤专线的“主动脉”,遇到雨雪天气路面结冰,常有车辆侧滑翻车。斯日古楞主动与车队联系,建立警企联络微信群。每逢恶劣天气,他就早早起床,驾车沿途排查,及时把路况信息发布到微信群里。
一家大型煤运企业负责人刘建军说:“以前遇到恶劣天气,我们就到处打听消息,出不出车、装不装煤都拿不定主意。现在有了联络群,我们能及时调整运输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缺水不能缺精神
由于长年在煤灰、粉尘环境中工作,斯日古楞在前几年做了鼻、喉、肺联合手术,现在已经没有了嗅觉。但在工作中,他依然冲在最前面。
甘其毛都是典型的戈壁气候,不仅风沙大,而且严重缺水。在口岸上执勤,一身衣服只能穿一天,早上穿了晚上洗。特别是交警的白色警帽,两天不洗就成了黑帽子。
“缺水不能缺精神,作为警察,什么时候都要穿戴整齐、干净利落,因为在这里我们代表的是国家。”斯日古楞坚定地说。
在斯日古楞带领下,中队民警辅警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组织学习交管业务,特别是涉外交管业务,将了解中蒙两国民族生活习惯、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斯日古楞还把相关法规和执法用语列入中队学习教材,要求民警做到应知应会。经过长期努力,目前中队民警辅警能做到双语无障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