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村(社区)牌子多、担子重、权责不匹配等突出问题,基层自己无法解决,需要市域统筹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山东省淄博市大力整治村(社区)“牌子多”等问题、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推动村(社区)聚焦自治主业。
减“牌子”,为村居正名。前几年,村(社区)挂的牌子比较多,还有各种职责、制度都要上墙,群众说“墙不够用”,为迎接部门检查还经常“翻牌”、谁来挂谁的,实际上往往有牌无服务、上墙不落地。市委、市政府部署集中整治,为村(社区)瘦身。集中清理冗牌。为全市2933个村(社区)减机构牌子、减职责牌子、减制度牌子,平均每个村(社区)挂的牌子从原先二三十个,到清减后只保留党组织、村(居)委会、民兵连、党群服务中心4块牌子。各种职责、制度,只把群众最关心、最需了解的上墙。严把挂牌关口。实行“一牌一核”,无法律规定、未经审核备案的机构一律不得挂牌,严禁以挂牌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彻底根治“挂牌留痕”形式主义。
减“担子”,为村居明责。近年来,有的村(社区)被动承担了许多行政管理职责,成了无所不包的“筐”,无心无力搞群众自治。推动统筹制定职责清单,为基层减压赋能。划清职责边界。全市依据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细化明确村(居)民委员会15项主要职责,包括宣传法律政策、反映社情民意、化解民间纠纷、开展群防群治、治理生活环境、发展公益事业、培育文明新风等。对依法应由职能部门承担主责的事项,村(社区)只负责协助开展。严格事项准入。规定禁入范围,明确拆迁拆违、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7类非责任主体事项禁止交给村(社区)承担。如确需村(社区)承担新增职责,要经区县同意并报市备案。
减“手续”,为村居增效。解决办事环节多、时间长、跑路远等问题,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帮助提高效能。便民服务延伸。推动县、镇政务服务中心在村(社区)设点,通过工作人员定期进驻、干部代办、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求职登记、残疾证办理等事项均可在村(社区)办理,原先需要跑到县镇办理的事项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职能部门下沉。构建“听民声聚民意抓落实保满意”常态机制,县镇部门开展“村村行”,主动了解对接,帮助解决电动车火灾防范、“三留守”人员关爱等实际问题,助力提高“两委”服务效能,变基层“求助上门”为部门“服务到家”。基层自治增效。村(社区)更加聚焦主业,每月设立“协商日”,创新“网格议事”“妇女说事”等多种载体,及时掌握和回应群众呼声,全力办好防控疫情、居民防盗防电诈、整治楼道堆放杂物、增设充电桩等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真正把民事民议民办落到实处。群众说,如今村干部越来越贴心,村里的事越办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