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植:一心追随党 一切献给党


【人物简介】崔道植,男,朝鲜族,1934年6月出生,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原正处级侦查员,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曾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向崔道植同志颁授“七一勋章”。 【语录】在我心中,党是我的母亲,祖国是我的母亲,是党解放了我、养育了我、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的一切也都要交给党。 1946年,13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从那时起,他便立下志向: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时,崔道植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且在志愿军期间入党。自此,崔道植以对党的绝对忠诚,用责任担当和毕生心血谱写了一心追随党、一切献给党的信仰之歌——入党68年、从警67年,崔道植初心如磐、矢志不渝,在公安刑事技术战线上潜心钻研、勤勉敬业、屡建奇功。 坚守信仰底色,他将刑事技术事业做到极致 7000起痕迹物证鉴定无一差错。自1955年从警,崔道植检验鉴定的痕迹物证已经超过了7000件,经他亲自办理的重特大案件中的痕迹或疑难痕迹检验鉴定有1200余起。这67年里,崔道植鉴定的罪案痕迹无一错案,而这背后,是远超7000次的艰难比对,是远超7000次的推倒重来。 2013年,一起疑难案件摆在哈尔滨市公安局面前,没有办法情况下,哈尔滨市公安局只好请已经79岁的请崔道植“出山”,对案件进行攻坚。79岁的崔道植接到“任务”后,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晨5点,经过一帧一帧的比对和对细节的极度苛求,最终为案件拿出权威鉴定结论。连续工作9天9夜比对一枚疑难指纹、八旬高龄带着眼伤3天3夜不眠不休为侦破案件提供关键证据……崔道植常态化的忘我工作,成就了中国警界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崔道植对事业孜孜以求,正如青年时期的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热爱的,因为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他写下了对党的无限感激,也写下了一名年轻党员的“初心”,而这份初心,给予了他支撑一生的力量。 但凡可能和犯罪相关的元素,都是崔道植研究的一部分,枪、弓、齿、手、足,崔道植是公认的全才。崔道植的“成功秘诀”也很简单,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与勤勉,让崔道植从一名普通刑事技术民警成长为了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 传承信仰力量,他是言传身教的领路人 崔道植像极了一名时刻准备着的战士,只要组织有召唤、只要工作有需要,耄耋之年的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冲锋”,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刑事技术鉴定工作中。崔道植常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的一切也都要交给党。”听党话,跟党走,完成好党交给的每一项任务,成为崔道植一生的执着信念和精神力量。 公安刑技事业中,崔道植并不孤独,他收徒传艺,将毕生所学和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想到更多年轻民警对刑技知识的渴求,他将自己参与办理案件的现场资料、经典案例整理成PPT分享给他们。近年,黑龙江省公安厅实施的“道植计划”以崔道植为标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级公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化施工、项目化管理,引导带动黑龙江广大公安民警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 崔道植就是这样的“传奇”,他已然成为黑龙江公安民警的精神标杆,为广大公安民警提供着“精神导航”,指引广大公安民警将“道植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磅礴“动能”。 回望崔道植刚参加工作时,刑事技术这个警种刚刚起步,困难重重。作为共和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崔道植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精神,开始了艰苦的拓荒。只要工作需要,崔道植什么都能克服,为了工作,他不惜倾尽所有。而后,为了刑技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崔道植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精英。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国家级刑侦专家,破案无数的刘忠义,就是崔老师学生的优秀代表之一。龙江刑事技术战线精英,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高馨玉也是在崔老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