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心的西门社区,地表温度高达51摄氏度。57岁的城中派出所民警叶三保步态蹒跚地把第10箱矿泉水搬进警务室里。
“水到了,大家自取饮用,注意防暑。”叶三保掏出手机在“西门骑士团”微信群里留了言。
怕有人忙碌没看到,他又熟练地跟上了一个“@所有人”。
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警务室挂着3块招牌——“西门社区警务室”“蓝盾志愿者服务站”“清凉驿站”。
民警叶三保在向骑手们宣传安全知识。倪伟摄
今夏,江苏省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热的高温“烤”验,考虑到户外工作的巡逻队员、环卫工人、外卖骑手防暑降温的需要,从6月起,叶三保每天中午12点准时搬10箱水进警务室,持续了两个多月。
出入警务室次数最多、饮水最多的,还是西门外卖服务站的200余名骑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西门骑士团”警民联系群的“群友”。
适应变化
“辖区在变,人也在变,得主动想办法,我是社区民警,又不是敲钟的老和尚!”叶三保笑着说。“把群众放在首位,干工作敢闯敢试”是他30多年来不变的从警“信条”。
“干社区,一年比一年更吃力!”抹掉额头的汗,在西门社区干了20年的叶三保谦虚地说。
社区民警是与群众联系最多最紧密的警种。时代变迁的每一个律动,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每一处细节,他们是最早的察觉者,也是最快的行动者。
然而,适应变化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年间,西门社区是典型的“烟火气”老城区。两条十字交叉的美食街,把方方正正的社区切成四块错落有致的居民区。当夕阳把金色铺满小巷的白墙时,总能遇到摇着蒲扇微笑着点头致意的老奶奶,老大爷收废品的吆喝声也总是忽近忽远地萦绕耳畔。永远都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口音、熟悉的味道……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转变影响着城市的角角落落。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大量涌入,外卖厨房、城市驿站等新兴行业也在西门社区落地开花。
“实有人口翻了4倍,0.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租住的新市民超过5000人。”分析数据的时候,叶三保眉头紧锁,一改往日走街串巷的和蔼神态。
纵是有双铁脚板,走得了千万户,但是面对新业态层出不穷、从业者变动频繁的辖区现状,叶三保认为,如果仅仅靠传统的走访模式,民警只能跟在警情后面打转转,“知民情、访民意、解民忧”的工作目标根本无从谈起!
“辖区在变,人也在变,得主动想办法,我是社区民警,又不是敲钟的老和尚!”叶三保笑着说。“把群众放在首位,干工作敢闯敢试”是他30多年来不变的从警“信条”。
早在2016年,叶三保就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从“QQ、微信、抖音等社交群组建设”到“24小时网上警务室”,各种方法,他依次试了个遍。
“我建过大大小小的群有200多个,因为缺乏维护,没人发言的群就有150多个。”叶三保坦言。
建群容易管群难,怎么通过微信群延伸警务触角、提供靠前服务,可不是“面对面”“扫一扫”就能解决的。
“你得为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用合理的方式回应群众的关切,不仅要线上说话好听,还得在线下办事靠谱,这个群才有凝聚力。”在叶三保眼中,互联网警务的高效运作背后,是基础警务工作量的几何式增长。
从最初的按照地理网格建群,逢群必加,“偷偷潜伏”在200人以上的大群里充当“观察者”,到现在的按照细分行业建群,精细管理,在50人以内小群里亮明身份提供服务、接受监督。叶三保足足花了3年的时间“试错”。
2018年,张家港市公安局鼓励社区民警“进圈入群”,下班不下线,24小时提供警务服务,叶三保多年的探索经验不仅成了公安局的“香饽饽”,还被全市各村(社区)争相效仿,至今热度不减。
“社区警务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社区民警只能按照辖区特点,不断寻找适合自身辖区群众的警务模式。”叶三保觉得,自己的群众工作经验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核心奥义”,唯一的办法就是跟着民情走。套用当下时髦的说法,就是四个字——“动态调整”。
卧榻之所
“出租屋的消防安全,租客和房东的生活习惯差异……”骑手们还没来,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警情却已经在叶三保的脑海里过了好几遍。
在西门社区警务室的墙上,一张巨幅海报上贴着12个二维码,涵盖了社区警务、新市民服务、志愿者活动、租赁中介、法律维权等便民服务的方方面面。
群众上门办事、求助、咨询完毕后,叶三保总会主动要求添加微信,贴心地推荐“志同道合”的微信群组,详细地介绍负责群管理的网格员和志愿者,提醒关注近期群公告。
“西门骑士团”是当前叶三保管理的12个群组里,最具代表性的警民联系群。
2018年,正值“互联网+”商业模式高歌猛进之时,西门社区西门路餐饮一条街上新建了一个外卖服务站,在互联网红利和高额补贴的吸引下,200多名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骑手,一股脑涌入西门社区租房就业。
西门社区的居民区以“城中村”为主,常住人口多是本地的老年人,私房和老旧公寓楼是房屋租赁市场上的主力房源。
“出租屋的消防安全,租客和房东的生活习惯差异……”骑手们还没来,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警情却已经在叶三保的脑海里过了好几遍。
想到了,就要抓紧做。他第一时间把辖区110余名待租房东拉在一起开会,组织大家学习《苏州市出租房屋居住安全管理条例》,把治安和消防安全防范注意事项一一提醒到位。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各类消防风险隐患,他挨家挨户带着房东逐一整改。习惯“挂图作战、对账销号”的叶三保,“小对钩”打了满满一个笔记本。
房子的事情定心了,他又马不停蹄地跑到外卖服务站,主动为骑手们提供“提前预约、集中办理、当天送证”的居住证快捷办理服务。
满头大汗的叶三保,不仅微笑着把每一张证件亲自送到小伙子们手中,还要现场邀请大伙儿扫码进群、修改备注,然后耐心地解释清楚警务室和微信群到底能为大家做点啥。
现在,标准统一、安全舒适的卧榻之所,是骑手们每日奔波辛苦之后最大的身体和心灵慰藉。
“租的这个小窝,让我特别想一直留在这里打工。”骑手夏明刚曾辗转多地讨生计,在西门社区,他第一次萌生了留下定居的想法。
都是缘分
信任在朴实无华的一问一答中慢慢建立,情谊也在倾听和攀谈中渐渐加深。“有问题,找三保”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安居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乐业。而对于这些社会阅历尚浅的“毛头小子们”,做好工作、学会为人处世并非易事。
有人路线不熟,配送不利,总被扣款。有人性格毛糙,失误频出,常被投诉。有人脾气暴躁,遇事不冷静,纠纷频发……
对于在异乡打工、举目无亲的他们而言,有困难,也只能在群里抱怨两句。
这时候,叶三保像个慈祥的老父亲,那些年轻人摸不着头脑的人情世故,像他有些发白的眉毛,眉关一紧一松之间,三言两语就能春风化雨、解决纷争。
信任在朴实无华的一问一答中慢慢建立,情谊也在断断续续的倾听和攀谈中渐渐加深。
“有问题,找三保”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3年时间里,就在“西门骑士团”这个微信群里,叶三保当过2次证婚人,给3个家庭办理户口迁入,帮助6名骑手子女协调异地就学……骑手换了好几轮,但是“进站先进群,离站不离群”的传统一直没变过。
“不当骑手,也舍不得退群,主要就是因为有三保。”前骑手刘阿滨转型创业烧烤店,仍然选择把店铺落户在西门社区。
2021年,为了防止飞线充电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苏州市第一个公益性充电、换电站落户西门社区。在叶三保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满电回家”从一句安全倡导,变成了西门社区群众共同的生活习惯。而骑手们,正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光是我们,在西门,大家都觉得自己欠着三保的情分。”今年刚刚入职的女骑手蔡昌艳说。
“新市民,是一座城市的活力。”叶三保说,“作为闹市区的社区民警,注定要和大家结缘。”
骑士精神
叶三保把群名定为骑士团,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骑士精神,主动投身社会治理。
“外卖骑手是很多年轻人的第一份过渡职业,这个阶段的际遇往往影响着他们一辈子的三观养成”。叶三保分析道。
为了给年轻人当好踏入社会的“引路人”,他总是热衷于发动骑手们参与辖区的各类志愿者活动。
“骑手们几乎24小时在路面,无时无刻不在入户走访,某种程度上讲和我们的工作性质相近。”叶三宝笑得有点腼腆,“把群名定为骑士团,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骑士精神,主动投身社会治理。”
“@叶三保,城建新村活动广场上,有两只流浪狗,那边孩子多,有没有什么危险?”
“@叶三保,福利弄的开放式小区里,有人一直在停车场附近转悠,是不是你上次说的拉车门盗窃的人?”
“@叶三保,送了个城西旅社的单子,屋里的人看起来都是未成年人,好像是在吸‘笑气’!”
在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中,叶三保发动骑手们主动提交违法犯罪线索和各类安全隐患风险共计120余条。
“西门骑士团”警民联系群组,从此变身警情热线,24小时消息不断……
“叶警官,周奶奶家的门怎么也敲不开,你得赶紧过来看看!”7月20日下午,骑手王波火急火燎地打电话给叶三保。
周奶奶82岁,是城西村的一位独居老人,由于独子小刘身在上海,所以他常年通过外卖、跑腿帮母亲购买各类生活必需品。
因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骑手每次送单的时候,周奶奶都是拄着拐、端着茶,在门口翘首“迎接”。
“每次给周奶奶配送,都想回家去见见自己的老母亲。”这里的每个骑手都对老人印象格外深刻。
可这次配送,骑手偏偏是既看不到人,又敲不开门。王波生怕周奶奶有个三长两短,赶紧联系了叶三保。
原来,周奶奶特别节俭,宁可强忍42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也舍不得开空调降温,热射病突发,导致老人昏迷在家,一时间不省人事。
好在王波发现及时,老人得以转危为安。
深夜,当叶三保的警用“小电驴”转过每一个弄堂口时,总有刚完成派单任务的骑手跟上来,零零星星的车灯,点亮老城区的小路,配送箱上的反光标志格外引人注目——“西门骑士团”。
(作者单位:江苏省公安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