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国家安全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深刻体现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二字所蕴含的哲理精髓,将国家安全重要性提升到新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国家安全工作单列部分进行深刻阐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国家安全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深刻体现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二字所蕴含的哲理精髓,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将国家安全重要性提升到新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强调在维护国家安全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进一步拓展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范畴,有助于我们在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把握社会治理问题。公共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即社会稳定,而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社会稳定皆依赖于牢固的基层基础。
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进一步强调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是国家安全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单列部分阐释,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安全领域的生动呈现。
我们党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党的十九大强调“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明确提出“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之一,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些要求进行了强调与细化,锚定未来5年“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的短期目标和到2035年“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的长期目标,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更加注重法治思维,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更加注重基层基础。
对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原则的进一步融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自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来,统筹发展和安全一直是其内涵精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十九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提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统筹发展和安全”,反映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3次提及统筹发展和安全,除在第11部分强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外,还在第1部分阐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第3部分提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中出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表述,这足以说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明确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调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等,从不同维度反映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重大原则。
对国家安全体制体系、制度机制的进一步系统化
从实践上看,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有赖于完善的国家安全体系机制的协调配合、有序运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包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报告第11部分更是多次出现“体制”“体系”“制度”“机制”等词汇,这也印证着运用法治思维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向系统化方向走深走实。
在体制上,强调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在体系上,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进一步强调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等。这些体系具有同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鲜明目标导向。在制度机制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等,机制内容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聚焦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与统筹外部和内部安全、自身和共同安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高度契合、一脉相通。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