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以法学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主线,以政治认同、爱国情怀为导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培养对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高校法学教育应当以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为目标,在培养公安、政法类学生专业法律素养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时代发展变革的规律,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这不仅是培养法治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应有之义。因此,公安、政法类专业的法学教师,应当系统研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融入法学类专业思政课程体系,及时回应党和国家稳基业、促发展的人才需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无一不需要法治人才的努力,新时代公安、政法类学生将成为其中的主力军,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新征程对法治人才“德才兼备”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学习锻造努力成为可堪重用的追梦人。在公安、政法类学生的法学类专业思政课程中加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是顺应时代所需,也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勇担使命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极大丰富了思政课程内容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法学类专业思政课程提供了时代养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文化、制度、社会发展和治国策略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为思政课程教学提供了鲜明而现实的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程的内容。应以法学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主线,以政治认同、爱国情怀为导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和国家在各项事业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民族复兴的使命等内容,融入法学专业思政课程体系。公安、政法类学生是未来各项法治工作的接班人,向他们阐释这些内容,极大地坚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政治认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发他们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时刻准备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脚踏实地、立志高远,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法学类专业思政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到法学专业课程的普遍性特点、各部门法的调整对象以及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等因素,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紧扣法学课程的专业性。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泛,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应当紧密结合各部门法学专业课程的特色,深入挖掘其中能够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元素,或寓思政教育于专业知识教育中,或在法律专业知识教育基础上关联、升华。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教学中,必须使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例如,在刑法学课程学习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时,可以“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为题组织辩论比赛,在辩论和教师点评中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作者为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