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柔情 一心为民
以真情传递“无声”的温暖
何巧在自学手语(图片由重庆市公安局提供)
讲述:何巧(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警长)
整理:中国警察网记者 郑欣 通讯员 瞿毅 杨浩
我工作所在的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建村社区非常特殊,有160多名听障群众集中居住。8年前我刚到社区时,第一次走访入户就碰了“钉子”。由于听障群众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用文字顺畅交流,只能用手语不停比划,不懂手语的我完全闹不明白。看着听障群众焦急的样子,我心里很不好受。从那刻起,我便下定决心学手语。
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报班学,主动找辖区听障群众“拜师”学,通过数月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与听障群众无障碍交流,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难处。用心用情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成为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障群众夏某居无定所,我了解情况后多次协调有关部门,在社区活动中心为其解决了一间住房,夏某不再东奔西走寄人篱下。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9岁听障老人付某外出走失,我带领群众逐街逐巷仔细寻找,于次日3时把老人找到并送回家中。听障少年小李一度产生辍学甚至轻生的念头,我坚持定期上门劝导,终于让他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听障群众生活圈子小,对外交流不便,容易与社区其他居民产生误会。有的听障群众缺乏控制音量的意识,他们活动的棋牌室一度因噪音扰民频遭投诉。听障群众对投诉不理解,与其他居民关系比较紧张。得知此事后,我一边努力安抚双方情绪,一边逐户上门与听障群众沟通,引导他们主动加强音量管控,规范活动时间,很快消除了双方的不快。
2019年初,我针对听障群众需求特点,创建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无声警务室”。辖区听障群众有了交流活动的固定场所,我也有了拓展服务渠道的全新阵地。我主动联系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合力将警务室打造成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分批组织学子到社区服务听障群众,提升手语运用能力。目前,已有300余人次在此实践。
国庆期间,我牵头在警务室举办了社区联谊活动,组织听障群众和其他居民一起庆祝,让大家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活动结束时,几名听障姐妹突然抱起我转了好几圈。这是她们表达真挚情感的特有方式。这些年来,我只是做了一名人民警察应该做的事情,辖区听障群众却给了我莫大的信任和肯定。我将一如既往扎根一线,努力为更多听障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他们活出精彩人生创造条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