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吉林大路边境派出所的“年味”
坚守 执勤 看望


民警对过往人员进行身份和健康核查。 2月11日是农历除夕,上午8时,伴着雪地里嘎吱嘎吱的脚步声,驻守在祖国东北边陲的吉林通化边境管理支队大路边境派出所民警们在鸭绿江畔开始了例行巡逻。 一路巡逻:寒风中坚定的身影 虽然立春过后,气温有所回升,但零下15摄氏度的气温伴随着阵阵冷风过,仍感到刺骨的寒意,民警们迎风踏雪,目光如炬,随时观察着周边的情况。 “穿多了带上装备不舒服,这种天气我们都习惯了。”带队的民警张巨川一边巡逻、一边呼着哈气说。 像这样的巡逻,民警们每天都要进行8小时以上,贴身的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又捂干,外边的警服却冻得冰凉。 “辖区边境线虽然短,进入冬季后人更少了,但不能掉以轻心。”张巨川说。 巡逻路上,前面是一片平静的皑雪,身后留下长长的一串脚印。 穿过山林、踏过冰河,队伍已经巡逻近3个小时,来到了一片宽阔地,“叮铃叮铃……”手机终于有信号了,张巨川让大家就地休整一下,他也掏出手机,准备给妻子打一通视频电话,送上700公里外的新春祝福! “我是大连的,今年国家提倡就地过年,而且疫情防控力度不能松懈,我就在岗过年啦。”边说着,视频也已经接通。广袤的雪地上,袭人的寒风中,张巨川的笑容却温暖和煦,电话中的幸福甜蜜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 其实,张巨川的孩子去年初刚出生,这一年多来也就抱过两次,其余时间只能隔着屏幕看着孩子一点一点长大,像张巨川这样的边境民警不计可数,他们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坚定守卫着国门安全。 民警在巡逻。 一桥之隔:疫情防控责任就在这 大路边境派出所位于两国两省三县交界处,是吉林省的“南大门”,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枢纽,边境管理、疫情防控、守边巡线是这个边境派出所民警的主要任务。 今年通化疫情发生以后,集安作为相邻城市,大路边境派出所按照上级部署,率先在通往外省要道设立执勤卡点,坚持7×24小时全时全线勤务,进一步加强过往车辆、人员情况筛查。 “古马岭村是吉、辽两省边界村屯,对面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人流、车流密集,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坚持全天候守点守线。”该所古马岭村责任区民警张存胜坚定地说,一桥之隔,代表着疫情防控的责任就横在这里! 这个淳朴憨厚的小伙子,主要负责古马岭卡点执勤任务,尤其在年初疫情期间,上勤时守在桥头,下勤后就住在旁边的临时执勤楼。“这个楼是临时点,有勤务才启用,设施虽然完善,但取暖还是个大困难。”祖籍河南的张存胜虽然已经在东北工作生活了11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冬天,但面对条件有限的临时执勤楼,夜晚仍是十分难熬。 而每一个失眠的冬夜里,窗外冰冷的下玄月,都是他对老家父母的牵绊……“今年本打算回家过年的,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号召,同时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我就决定留在岗位上。”张存胜说。 算上今年,他已经连续5年没回河南老家与家人团聚了。“能为国家和社会出一份力,我这点事不算啥!”张存胜黝黑的面庞下流露出憨厚的笑容。 一对灯笼:温暖留守老人的心 “大爷,今年大哥回不来,我们单位给您送来一对灯笼,喜庆喜庆!”该所民警依震龙笑盈盈地来到辖区留守的张大爷家中。 大路边境派出所辖区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较普遍,在疫情防控期间,该所启动了“防控帮扶一体化”机制,既对境内、外返集人员开展疫情防控排查,又对家属在外就地过年的留守老人进行帮扶。 “咱所里民警,就和我自己孩子一样,他们总来看我,处得可好了!你们可得帮着好好说说。”见到有记者来,张大爷赶忙迎上来。 “这些留守老人的孩子,都在韩国或国内大、中城市打工,平时很少回来,疫情期间更是难以陪在老人身边过节,我们有空就去他们家里转转,缺啥少啥都给置办,陪着他们唠唠嗑。”依震龙说。9年没有与父母一起度过春节的他,辖区的留守老人都把他当亲人。 傍晚6点多,伴着夜幕降临,张大爷家的灯笼亮了起来。 返回大路边境派出所,一阵饺子的香味扑面而来,随着民警一茬茬回所就餐,又一波波出勤上岗,警营年三十透着别样的“年味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