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警网专题  >  2021  >  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  民警故事  > 正文

“30后”退休民警夏秋芳:甘心做名“大头兵”

2021年01月10日 10:42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夏秋芳 唐娜 刘艺   
中国警察网 · 夏秋芳 唐娜 刘艺  |  2021-01-10 10:42

 

1958年,夏秋芳(左)和群众在一起。

  讲述:夏秋芳(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退休民警)

  整理:中国警察网记者唐娜、通讯员刘艺

  我1937年出生在北京大兴的农村,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一直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19岁时我本来考上了长途电话局的机务员岗位,那时也正赶上公安学校招生,当时的旧宫派出所所长,我们小辈都叫他“李叔”,因为经常下乡工作,跟我家很熟,他得知我要报考电话局的事后,就到我家动员,说还是上公安学校好,毕业工作能惩恶扬善。当时,我也没想太多,就这样考入了公安学校。

  经过一年的学习,1957年我被分配到了海淀分局沙窝派出所,也就是现在的万寿路派出所,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当我穿上白上衣蓝裤子的警服时,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当时女民警少,所里让我负责内勤工作。最初,别看我警服穿得挺精神,业务上却摸不到门道,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远远不够用,但是我干劲儿十足,跟着有经验的老民警努力学习。从报户口到各种表格卡片的填写,再到熟悉管界内人员构成等等,我在实践中边学习边积累。两年过去,我从一开始的两眼一抹黑,成了派出所里有经验的“老同志”。

  后来,组织上安排我到大钟寺派出所、中关村派出所和分局秘书科、预审科等地轮换岗位。1975年至1978年,还在中关村派出所当过不到3年的所长。

  那时候北京的人员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但工作条件很艰苦,一个派出所能有两辆自行车就不错了,出现场要把携带的工具放在三轮车上一路骑过去;户籍信息的登记、录入和修改也不像现在用电脑就可以完成,需要民警挨家挨户走访,手工填写。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所有的户籍信息都要更新完善,并按照新的管理方式重新填写,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们把一张张“底票”铺满了桌子,半宿半宿地修改核对,孩子上托儿所都没时间接。说起来我们那个年代民警的功底还是很扎实的,派出所里所有的工作流程,我到现在还烂熟于心。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很多时候我们开展工作就靠一双脚,那才叫“移动办公”。当时中关村派出所辖区内的一些科研单位,距离派出所较远,而科研人员流动性大,地址信息更改频繁,家属来派出所更改信息很不方便。于是我就带上户口专用章,每周上门为科研人员办理地址变更。随着工作需求的增加,后来由一周一次变为一周两次。很多科研人员的家属见了我都亲切地叫我“小夏”,没有称呼所长的。能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我付出再多也值得,和谐的警民关系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的工作中建立起来的。

  1992年10月,我从分局秘书科退休。从警36年,我当过内勤、所长、预审员,从没想过当英雄,组织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甘心做一名扎扎实实工作的“大头兵”。

  虽然已经退休,我还是十分关注新时代的公安工作。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说明党中央和国家对公安工作的重视,更是对我们几代公安人所作出的贡献的认可。我也感到很光荣!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