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警网专题  >  2021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要闻  > 正文

疍家人的海上“110”

探访海南省公安厅海岸警察总队新村港海岸派出所海上警务室

2021年04月19日 08:54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邬春阳 田和新 牛坤 代龙超 冯谋瑞   
中国警察网 · 邬春阳 田和新 牛坤 代龙超 冯谋瑞  |  2021-04-19 08:54

警务室值班民警开展海上日常巡逻。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记者田和新摄

  住在海上,学在岸上……疍家姑娘黎雪珍的童年记忆里,家和学校中间,仿佛永远隔着海湾中那条长长的航道。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星罗棋布的渔排在海湾中绵延数公里,曾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疍家人世代以船为家,以排为屋,靠海吃海,连接他们与陆地的,只有自家的渔船。

  黎雪珍一直记得,每天上学必经的航道上,有一间永远挂着国旗的小屋。那里,住着一群可爱的人——

  他们会不断提醒过往船只注意安全,做好学生乘客的保护措施;他们会在台风天疏散群众,每次都坚持到最后一批上岸……

  这一坚持,就是22年。从小窝棚、小渔排到大渔排,小屋的外观在变,对群众的守护始终不变。

  如今,跨海上学的小姑娘长大了,不仅知道了小屋就是海南省唯一一个海上警务室——海南省公安厅海岸警察总队第四支队新村港海岸派出所海上警务室,还成了这里的一名辅警。

  近日,追寻着疍家姑娘黎雪珍的故事,人民公安报融媒体报道组走近疍家人的海上“110”,挖掘警务室扎根南海边疆,助力海南自贸区建设,为渔民群众办实事的动人事迹。

  “海风就是最好的空调”

  服务群众不打烊,四代民警坚守海上22年

  4月初的海南,闷热难耐。

  来到新村港,海岸派出所负责人肖泽华早早地就在码头等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眺,宽阔的港湾上密集漂浮着幢幢小木屋,木屋四侧海面围合着一个个木质网格、呈井田式规则排列的养殖网箱,组成俗称的“渔排”。

  “警务室就守在港口航道的咽喉,扎在忙碌渔排的出口,24小时不打烊。”肖泽华介绍,警务室由4名民警轮流驻守,专门负责渔船日常进出港报备、治安巡逻防控、海上救助等工作。

  1999年,为更好地服务渔业经济发展、守护偏远地区渔民安全,原海南边防总队陵水边防支队新村港边防派出所在这里建立海上警务室。

  从此,一代代民警吃在海上、住在海上。

  “警务室从最开始浮在海面上的小窝棚,发展成为如今一千平方米的‘海景房’,是四代民警共同努力的结果。”肖泽华一边介绍,一边用手拉起船上的绳索,帮助记者登船。在这里,每一位民警都是“海上通”,都会一些船上的技术活儿。

  从港口出发,不到5分钟,就到达海上警务室附近,几艘渔船已经在往警务室平台上抛绳。看惯了人们在陆上派出所的“倒车入库”,来到海上警务室,“抛绳停船”令人印象深刻。

  “叮叮叮”,循着声音望去,值班民警谢瑞瑶正在修补着警务室外松动翘起的木板。

  “风吹日晒,海水侵蚀,平台损坏是常事,要及时修理,免得伤到群众。”见到记者,谢瑞瑶热情地介绍。

  办公区、纠纷调解室、宿舍,一应俱全,一个奇怪的情景引起记者注意:办理业务的民警汗流浃背但是屋里最“上档次”的几台空调却并不运作,台式、立式、吊式,五颜六色的电扇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被摆在脚下,夹在桌前。

  “海风就是天然的空调,电扇就是救命神器。”谢瑞瑶把警务室前后门打开保持通风。由于海底电缆的损坏率很高,为保证用电安全,大功率电器尽量不用,到了最热的月份,在警务室待着就是蒸桑拿。

  “美丽海景房”的艰苦远不止如此。

  “警务室是海上‘摇篮’,工作在摇、睡觉也在摇;过往渔船的轮机噪声不比‘催眠曲’,凌晨开始响起、声音巨大;想用淡水要叫‘外卖’,从岸上运来,每天补给半吨。”肖泽华笑着说。

  艰苦,已经一代又一代。坚守,又是为了什么?带着疑问,记者的探访继续进行。

  “海上那盏灯亮着才安心”

  狂风暴雨不后退,最美逆行救助遇险渔民

  汪洋大海,危机四伏。

  疍家之“疍”,是因为水上人家常年漂泊海上,风浪面前无依无靠,生命脆弱如鸡蛋。一个简单的称呼道出了疍家人祖祖辈辈对“平安”的渴望。

  回到海岸派出所,记者终于见到了辅警黎雪珍。黎雪珍从小生活在渔船上,因为自家渔排离海上警务室不远,她对民警积极参与边远地区公共服务感受最深。

  “大海,风平浪静的时候,像一块淡蓝色的镜子;只有狂风暴雨来了,才真正知道它的可怕。”面对记者,黎雪珍讲述起台风天里那些惊险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一次,成片的渔排被风浪吹翻打散,一间间断开,被海风吹到海湾里。”黎雪珍介绍,碰到预警级别较高的台风,海上警务室民警都会逐排逐间劝说渔民搬到岸上安置点暂住,他们不仅帮助加固渔排,还会仔细检查每一处安全隐患,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上岸。

  “我们不走完,他们坚决不会走的。”同样是海上警务室的邻居,渔民张庆坚的渔排和养殖渔箱紧紧挨着警务室。凭着20余年的出海经验,他常常帮助警务室民警救助遇险船只。

  “他们胆子大得很,夜晚、大风天,只要接到报警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张庆坚的记忆里,风浪中的民警豁得出去,跳帮(从一艘船跳到另一艘船)救人,从来不想那么多。

  “港口外有三条海流交叉,浅滩较多、海情复杂,恶劣天气,常常有渔船遇险。”民警谢瑞瑶遭遇过最危险的一次救助行动,当时风浪大,巡逻艇和被困船只突然被夹并在一起,是身边同事眼疾手快把正在跳帮的他拽了回来,捡了一条命。

  “海上警务室的灯亮着,我们渔民就安心,就像时刻有保护神在保护我们。”张庆坚说。

  目前,新村港有渔排580余户、船舶近2700艘,常年有近5500人在海上生产生活,海上警务室给了渔民十足的安全感。

  “渔民网箱是‘许愿池’”

  精细管理不缺位,切实守护渔排“迷宫”安宁

  海上警务室门口的平台,有两边没有护栏。“那是为了方便群众靠泊,我们背靠渔排360度开放,随时迎接群众。”肖泽华说。

  警务室背后那成片的渔排中,层层叠叠,迷宫一般,深处不时传来一声狗吠。

  “以前,渔排养狗的人家更多,为的就是用来‘看船护排’。”警务室辅警李晶回忆,曾经渔排的秩序比较混乱,常常有养殖鱼和航海仪器被盗。现在治安越来越好,养狗的人家也越来越少。

  “渔排治理一直是大问题,民警们细致走访、用心探索,采用‘划区上户、精细管理’方式,真正让渔排达到夜不闭户。”肖泽华说。

  据了解,针对海上渔排搭建凌乱等实际,警务室将渔排重新划分成5个管理区和3个停泊区,在醒目位置设置区牌号,并在区和区之间留出航道,还将每户位置规格、从业人员等资料完善录入渔排管理系统,真正做到精细管理不缺位。

  “警务室的服务治理甚至改变了疍家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渔民张庆坚介绍,越来越多的渔民选择搬到岸上去住,只把渔排作为养殖的“自留地”,警务室在,渔民放心上岸,不用天天在“地”里守着,真正享受平安环境带来的幸福感。

  这背后,是民警扎实的基础工作。

  采访期间,记者多次跟随民警入渔排走访。行进在一条条木板拼接成的路上,民警提醒最多的就是,注意安全,小心手机。在警务室,大家都不敢买特别好的手机,巡逻处警、渔排走访,身边无处不在的“水”,忙起来失手掉一个手机在海里是经常的事情。

  “渔民网箱里掉的最多,我们戏称是‘许愿池’,掉一个手机进去,就像投了一个许愿币。”谢瑞瑶自嘲已经掉过2个,还不忘扭头统计了一下同事的“战况”。

  “我掉过1个”“我掉过3个”……

  笑声中,有人扯着嗓子来了一句,“所长,你贡献了几个?”

  “6个!我许的愿比较多,希望渔排越来越安宁。”肖泽华的回答之后又是一阵大笑。

  这一刻,掉进水里的手机仿佛成了为民服务的勋章。

  “‘海上出租车’从不停歇”

  调解纠纷不畏难,真正做到海上事海上解

  在新村港,五颜六色的渔船行进在渔排之间,有一种招手即停的交通船格外醒目,他们统一标号,接送渔排居民往返海上岸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海上出租车”。

  由于巡逻艇要时刻准备处警,民警们日常的入户走访,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海上出租车”,只要它们不停歇,民警就不停歇。

  “我们多跑一趟,群众就少跑一趟。”民警黄鹏除了负责警务室的日常工作,还是新村镇临高村的驻村民警。他每天乘坐交通船往返于警务室和岸上辖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外来渔民陆续进驻新村港,由于与本地渔民在捕鱼习惯、生活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纠纷甚至打架斗殴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临高村成立了流动党支部,并与海岸派出所搭建联创联建点。

  “民警跑得多,除了摸熟辖区情况,也是为了更好地向流动党支部里的老书记、老支委取经,他们就是我们化解矛盾纠纷的绝招。”黄鹏说。

  “我们请来了几位威望高的老渔民组成调解团,他们懂得外来渔民的家乡话,从事渔业工作的时间长,很多矛盾都能化解。”流动党支部书记王国武说。

  “警务室民警专业技术过硬,配合我们渔民党员丰富的调解经验,给矛盾双方讲法律、说道理,最终促使双方和解。”流动党支部支委羊春生分管治安、调解工作,是黄鹏工作的好帮手。

  “海上警务室成立以来,共有效化解海上纠纷1000余起,真正做到海上事海上解,实现了小纠纷不下排、大矛盾不上岸、轻摩擦不离岛、重隐患不出村的目标。”肖泽华说。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